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231.245
  • 學位論文

跨界地方認同政治:李永平小說(1968-1998)與台灣鄉土文學脈絡

HASH(0x1b435ad0)

指導教授 : 邱貴芬 陳建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跨界地方認同政治:李永平小說(1968-1998)與台灣鄉土文學脈絡》主要處理跨界地方認同政治的運作與形構,並以在台馬華文學代表作家李永平為切入點,討論跨界離散作家與在地社群地方界限的反覆協商,並如何驅動離散作家逐漸趨向地方的認同走向。本論文亦與李永平前行研究有所對話。以往討論離散認同往往強調離散作家與原鄉的不斷回返,這樣的討論模式也使得李永平的相關研究不出馬華文學論述所設下的典範框架(中國性、南洋性),這本碩士論文則試圖轉移目光,鎖定在李永平與新居地(台灣)的種種認同難題,以及作家如何突破認同難題的嘗試,試圖另闢作家研究新的向度。論文第二章關心《吉陵春秋》如何涉入台灣鄉土文學反西化的辯證,並拓展離散敘事與時間議題的辯證。第三章討論《海東青》、《朱鴒漫遊仙境》重層複雜的多元民族敘事如何標舉出作家的歷史想像位置,又如何形成與本土派有別的中國民族主義大河小說。第四章側重李永平來台後小說場景的驟變,如何呼應了小說家地方認同的焦慮和驅力,進而勾勒出以在地知識趨近地方的文本實踐,形構出跨界地方認同的特殊性:驅地論述。驅地論述主要概念有二:首先,在地性對異鄉人而言,具有一定程度的欲望焦慮來源,吸引異鄉人取得在地性認可;其次,在地性可透過在地知識的習得和展演加以贖回,這卻不表示在地性可以絕對取得;最後,源於以上兩點,跨界在地認同是一種看似接近又不斷延異的狀態,一種反覆進行的動態認同過程。簡言之,這是一本討論離散跨國主義的在地性如何生成之論文。 此外,我在整本論文裡談的是離散作家由下而上的地方輸誠運動,隱而不發卻清楚指出來的是地方如何由上而下地透過機制運轉,將某種地方性強加於地方意識的凝聚:我表面說的是離散作家如何與地方協商,暗地裡說的,反而是地方如何去處理地方內文化差異的議題。文化差異是目前全球化時代人口快速且便利流動之下,勢必難以迴避,也必須處理的異己課題。

參考文獻


王智明(2006)。〈回歸想像╱想像「回歸」:張婉婷電影裡的離散政治〉。《中外文學》,35(1),59-86。
李永平(1976)。《拉子婦》。台北:華新
林建國(1993a)。〈為甚麼馬華文學?〉。《中外文學》,21(10),89-126。
范銘如(2007)。〈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11,21-50。
張錦忠(2002)。〈在那陌生的城市:漫遊李永平的鬼域仙境〉。《中外文學》,30(10),12-23。

被引用紀錄


翁智琦(2011)。八○年代小說史脈絡下的鄉土喜劇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1.00255
梁鈺環(2011)。曾焰的金三角書寫——跨越空間的衝突與融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8/YZU.2011.00364
謝欣芩(2009)。異鄉人的紐約:華文小說的離散華人書寫與地方再現〔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1111200916053320
張馨函(2012)。馬華旅臺作家的原鄉書寫研究(1976-2010)〔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0709201207463400
黃慧鳳(2014)。台灣歷史大河小說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60520141753409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