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81.98
  • 學位論文

論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之時空敘事與文本疑慮――「癥狀式閱讀」的逆讀策略

指導教授 : 陳建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台灣文學史接續了解嚴以來八、九○年代「多音交響」的多元主義書寫盛景,作家們除了在敘述形式上相繼競騁創意發想,在主題擴充與意義加深上也奮力不懈。而書寫作為一種挑選視野的座標,不論是為了撫慰歷史傷痕,或者是重新記憶被忘卻的台灣歷史,在國族議題上,台灣女性小說家也開始以女性之眼注視╱註釋出與過往男性歷史觀與眾不同之位置,一反以往經常被論者視為只關心私領域之偏頗觀點,在女性主義加持下,陰性書寫中以小搏大的瑣碎政治,提供了不同於男性小說的另類視角。其中,在歷史書寫脈絡中,施叔青自2003年開始創作,至2010年完成的「台灣三部曲」包含《行過洛津》、《風前塵埃》、《三世人》,是第一位女性作家所完成的長篇台灣歷史大河小說,其歷史性與藝術性成就也引起眾多評論者的關注。 在詮釋學理論上,德國思想家Hans-Georg Gadamer認為「提問」在文本的詮釋意義上扮演重要角色,文本應隨時處於「開放」的詮釋狀態,否則提問只是提出一個「虛假」的問題,畢竟答案是「封閉的」或是「已被決定的」。借鏡Hans-Georg Gadamer的研究態度,筆者在閱讀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相關的歷史、文化論述後,也希望能以「提問」的態度開啟進一步討論。 施叔青的台灣書寫應和於台灣解嚴後本土化精神的昂揚,在鄉土風景建構與歷史脈絡追尋上,「台灣三部曲」的企圖心龐大,容納了許多史實考察與文獻資料,不過,歷史小說作為一種小說的特殊文類,其意義是否只能侷限於文化方面的解讀?儘管前行研究中對於「台灣三部曲」的文化意涵、地域色彩有許多解讀,但是在「歷史學」、「敘事學」方面之研究卻付之闕如,所以在本論文的關懷面上,筆者企圖擴大、延伸施叔青歷史小說的美學思考,分析小說中時間、空間、敘事上的文字死角,嘗試提出與前行研究不同的觀點與解讀。 例如,在《行過洛津》的研究中,最容易被研究者忽略的一種文本特徵,便是小說為了符合文本題旨,經常對史料文獻進行「改寫」,因此小說中的歷史呈現了一種變形、扭曲、偏離史實的時間風景,所以,若將《行過洛津》全然視為「歷史的再現」,將是一種危險的閱讀,因為「真」與「假」的知識在文本中互相糾纏。除此之外,施叔青在「台灣三部曲」的敘述方式上,也使用了許多特殊的歷史小說敘事策略,其獨特性迥異於當代小說寫作技巧,使得小說文本經常出現某種閱讀疑慮,例如角色塑造偏向於扁平化,情節過多造成故事主軸支離……等等敘事問題,也是目前學界尚未進行研究的文本範圍。 因此,本論文便希望以「癥狀式閱讀」(symptomatic reading)的法則,重新觀測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的文學意涵。「癥狀式閱讀」為法國學者阿圖塞(Althusser)所提出,其論點認為在文本的可見表層下隱藏另一層的沉默話語,因此,文本閱讀中除了可以進行表層理解之外,在深層的閱讀上更可以嘗試去挖掘文本中所存在的失誤、錯置、扭曲、斷裂或是缺席的元件。為了進一步扣問施叔青台灣書寫中的深層脈絡與作者敘述策略的運用,本論文計畫以施叔青「台灣三部曲」進行「癥狀式閱讀」的解構法則,並且不同於阿圖塞為了辯護馬克思經濟思想的「癥狀」解讀,筆者的「逆讀」策略則試圖反想、解構小說文本,嘗試探索作品中隱而未現的潛在語言。在實際的方法學上,筆者將以「時間」與「空間」兩種視角分類討論作品的主題意識,以及從「敘事學」的視角逐一檢驗文本中人物與情節的塑造策略,藉此理解「台灣三部曲」的文學位置。 除此之外,筆者研究的另一個關懷點,是希冀能經由施叔青的歷史小說作為一種實際的案例檢驗,省思在台灣文學中「歷史文類」的演進與發展,釐清當代的歷史小說可能面臨的敘述危機,觀測出台灣當代歷史書寫上可能出現的各種病癥,但筆者最大的論述目標則在於:鼓勵更多的創作者投入歷史小說創作,並對舊有的歷史寫作模式有所改革,進而創造出新型態的歷史小說,吸引更多讀者對台灣歷史小說的閱讀興趣。

參考文獻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台北:洪範,1995)。
陳惠齡,〈「鄉土」語境的衍異與增生――九O年代以降台灣鄉土小說的書寫新貌〉,《中外文學》第39卷第一期(2010年3月)。
邱貴芬,〈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1996.10)。
黃英哲,〈香港文學或是台灣文學:論「香港三部曲」之敘述視野〉,《中外文學》33卷7期(2004.12)
劉亮雅,〈女性、鄉土、國族――以賴香吟的〈島〉、〈熱蘭遮〉以及李昂《看的見的鬼》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9期(2009.10)。

被引用紀錄


曾玟慧(2015)。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中的性別意識與歷史觀照〔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5.0032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