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254.94
  • 學位論文

由鬼而神:以臺北市松山大眾爺廟為例

指導教授 : 陳中民

摘要


一般信徒認為「有應公」是不乾淨的、邪惡的,因為祭祀有應公的廟宇是鬼魂聚集之地。有些學者認為有應公為陰神或神祇的一種,但也有將有應公視為包含將軍、元帥、姑娘、萬善同歸等各種無祀孤魂的總稱;而信徒們界定有應公是神或鬼的說法,則莫衷一是。 筆者認為,有應公難以界定神/鬼的現象,可從臺灣「有應公信仰」的邊緣性切入探討。根據筆者觀察各式各樣的鬼祠,得到下列的結論:首先,並非每間陰廟都是有應公廟,但有應公廟宇則一定從「陰廟」發展而來。其次,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陰廟變成正廟的可能性很高,一旦變成正廟,廟宇主祀的對象就變成正神,民眾便會忘掉祂曾經是無祀孤魂的背景,或是不願意承認祂其實是鬼,並且一直將祂推尊為神。由此看來,有應公廟宇提供臺灣民間信仰中邊緣存在的(marginals) 鬼魂,得以「正當化/去邊緣化 (de-marginalize) 」的可能性。因此有應公難以用「神/鬼」的靜態分類來界定,而應該視其為動態的、去邊緣化、神格化過程的一環。

參考文獻


1987 [1936] 臺北近郊松山庄遊歷記。刊於《松山區耆老座談會紀錄》。林昭
1993 [1871] 《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1967 臺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14。臺
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11 〈臺南地區民間無祀孤魂轉化為神明的考祭〉。《臺灣史研究》18(3):141-17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