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38.125
  • 學位論文

清代陰騭文化研究-以《文昌帝君陰騭文》相關文獻為討論中心

指導教授 : 莊吉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中文摘要 「陰騭」基本上是「積陰德、得好報」的一種觀念,所謂「陰騭文化」,就是在以儒家《尚書‧洪範》粗樸的天人感應之理為核心,加上佛道二教因果報應、積善獲福的觀念衍生之後,希望透過人為努力來趨吉避凶所形成的一種宗教文化概念,這種概念普遍盛行於明末三教思想合流以後的中國社會,通過有心人士和善書的推廣,逐漸形成「陰騭文化」,清代以後,由於《文昌帝君陰騭文》善書的風行,「陰騭文化」充滿在社會各個層面當中,本文的原創性,就是發掘出清代「陰騭文化」盛行的各個層面,證明「陰騭文化」確實存在於有清一代的宗教心靈當中。 善書對「陰騭文化」的推廣,就是明白揭示出人為努力是可以改變命運的,社會大眾必須透過修行補過、趨吉避凶,而後就有機會提升自己和家族的社會地位。「陰騭文化」的這種說法,無形之中化解了士庶分途之歸屬性(ascribed)的絕然分割狀況所帶來的內在緊張,「積陰騭,得善果」的說法,在科舉文化的影響之下,善書出現了大量「積陰騭,中科舉」的故事,給予有心於科舉宦途者無限生機,也給明清以降的中國社會,出現了許多動機複雜的善行、善舉、善事,這些錯綜複雜的現象,都呈現在各種善書文獻裡。 透過《了凡四訓》等善書的現身說法,加強了陰騭德報的宗教信念。而《文昌帝君陰騭文》的出現,代表著「陰騭文化」系統化成為一個完備的宗教理念,時代的因緣際會和明末清初的宗教氛圍,《文昌帝君陰騭文》經典化成為神聖典籍,三教中人都有人投入作注、刊印和推廣。而各種筆記小說、數術、蒙教書籍裡也出現、強調「陰騭文化」的各種「此世」和「彼岸」功能,「陰騭文化」又世俗化進入清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層面,成為通俗文化的重要元素。 關鍵字:陰騭、善書、通俗文化、《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

參考文獻


7.方孝謙,《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臺灣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90年。
9.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民國85年。
16.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6年。
28.車錫倫,《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他》,臺北:學生書局,民國91年。
39.張之傑,《臺灣善書小說選》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

被引用紀錄


鄧祥彬(2014)。舊夢曾尋碧玉家—費丹旭人物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4.00067
柯亞先(2014)。當代台灣文創產品的文化淵源:以電音三太子、好神公仔與龍圖騰為例〔博士論文,香港珠海學院〕。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145-0000202400000038
柯亞先(2014)。當代台灣文創產品的文化淵源:以電音三太子、好神公仔與龍圖騰為例〔博士論文,香港珠海學院〕。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145-19122016133446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