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6.176
  • 學位論文

臺灣戒嚴時期禁戲初探──以國光劇團禁戲匯演劇目為例

指導教授 : 陳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西元2006年國光劇團規劃了「禁戲匯演」的老戲公演,搬演早期在軍中劇團因為「意識型態」、「梨園禁忌」、「匪戲」不等原因被禁的劇目,於一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一連三天,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出,依據國光劇團團員的藝術專長搬演劇目有:《無底洞》、《春閨夢》、《斬經堂》(吳漢殺妻)、《探母獻圖》、《大劈棺》、《壯別》、《關公升天》(走麥城)、《赤桑鎮》、《讓徐州》、《昭君出塞》等十齣。 本論文嘗試從國光劇團「禁戲匯演」的演出中,探討「禁戲」淵源、「禁戲」的藝術價值、「禁戲」劇本改編美學、了解觀眾審美心理的演變及對京劇生命延續的影響。 本論文分為四章,依序為:臺灣的禁戲面貌、禁戲藝術價值探討、禁戲修編探討、觀眾審美心理探討。 第一章:臺灣的禁戲面貌。本章整理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播臺之後到戒嚴結束各時期臺灣禁戲的面貌。 第二章:禁戲藝術魅力探討。本章以《昭君出塞》、《四郎探母》、《大劈棺》為例,探討其劇場藝術。 第三章:禁戲修編探討。本章整理《昭君出塞》、《四郎探母》與《大劈棺》劇本修編歷程與結果,進一步藉由觀察國光劇團「禁戲匯演」的重新展現,探討國光劇團希望展現的效果以及不足之處。 第四章:觀眾審美心理探討。本章將從心理學與美學的觀點評述戒嚴時期臺灣京劇觀眾對京劇的審美觀點以及面對禁戲重新修編的態度,進一步探討2006年國光劇團以「禁戲匯演」為號召,所面對新觀眾的審美心理。

參考文獻


周華斌:〈戲曲腳色行當形成的規律〉,《戲曲學報》第3期,2008年6月。
紀家琳:〈淺談中國戲曲劇場形式、觀念與表演之關係〉,《藝術學報》第80期,2007年4 月。
張曉華:《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1999年 。
姚斯(Hans Robert Jauss)、霍拉勃(Robert C Holub)著,周寧、金元浦合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文淑菁:《昭君戲曲之演變及其舞台藝術》,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2004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