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9.56.45

摘要


戰後西方法治國普遍以人權爲整個法體系之基石,而賴特布魯戰後主張,人權爲最高之價值,若國家完全否認人權,則其所創造之法律爲絕對不正之法。由此產生賴氏是否修改其戰前之價值相對主義之立場及調整其法價值論之觀點-問題。本文探本溯源,來追蹤賴氏法價值論之起源,其演變以及賴氏與當年其他學說間之對話。在賴氏有關法價值論之論述中,本文特別重視其對超人格主義之理解。爲了顯現此概念之意涵,首先指出其於賴氏概念體系中之誕生,然後說明賴氏與當年重要學派之對此概念探討之互動,尤其是其與賓德之超人格主義和普遍主義以及三○年代新黑格爾主義間之對話。本文說明,賴氏相關思想之演變以及此演變背後之道理。其次,本文進一步提出,賴氏與賓德及其他當年德國法學者同樣試圖突破實證法與自然法二者對立之困境及試圖在法哲學上尋求第三條路;此思想探索創造聯邦德國戰後法哲學之共同基礎。

參考文獻


林文雄 Lin, Wen-Hsiung(1999)。法實證主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
劉玉中(2001)。「多元價值、寬容與法律」法理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追思Arthur Kaufmann教授逝世週年。國立臺北大學。
陳顯武 CHEN, HSIEN-WU。K. Larenz戰前的法學思想-其法哲學、法學方法論及法律義理學的關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Alexy, R.(1992).Recht und Rechtslehre im Nationalsozialismus. Ringvorlesung der Rechtswissenschaftlichen Fakultat der Christian Albrechts Universtitat zu Kiel.Baden-Baden:Nomos.
Binder, J.(1921).Fichte und die Nation.Logos.10

被引用紀錄


蔡浩志(2015)。當代臺灣刑事補償規範變遷之法制分析-以海軍反共先鋒營及判決核覆制度為考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2803
陳鴻仁(2014)。不實核銷研究費案之刑法公務員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3134
張麗雅(2012)。監察院糾正權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10874
黃仁俊(2011)。德國政黨內部民主制度與司法審查界限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2908
高志陽(2010)。語言、價值與權力—考掘我國大法官解釋中的「健康利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309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