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34.62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為探討中心,藉由田野調查與文獻分析建構整篇論文,希冀瞭解醒獅在台灣地區的發展情形。本研究目的:(一)探討醒獅傳入台灣的方式;(二)探討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因社會、經濟與政策發展引發的興衰過程,以及其獨特的展演設備與模式;(三)探討台灣的醒獅團與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淵源,以及因應時代更迭,獅團經營方式與展演風貌變化的過程。 透過深入訪談九位受訪者與分析報章雜誌報導,獲致以下結論: (一)醒獅藉由大陸移民者將原鄉文化導入台灣社會,在政府遷台後,由粵籍團體促成醒獅在台灣、星馬等華人地區蓬勃發展。 (二)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原作為重現原鄉民俗與同鄉休閒娛樂的場所,因將醒獅作為服務國家社會的方式而聲名遠播,使醒獅在台灣成為熟為人知的民俗活動。 (三)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隨著聲名遠播後,其展演設備與模式成為台灣醒獅團爭相仿效的對象,且原以服務為性質的表演轉為商業收費表演,後因金錢引發團館經營管理的紛爭,改變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運作的方式。 (四)向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請益者眾、弟子傳承獅藝者多,惟這些獅團經營模式與臺北市兩廣旅台國術醒獅團不同,展演模式又融合星馬地區醒獅技藝而有所變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腦延伸神經滋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對認知、學習與能量代謝機能有促進效果,豐富的環境刺激能夠提升大腦內的BDNF。單次運動即可提升的血液中的BDNF的濃度亦能促進認知功能。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單次開放性羽球運動與封閉性跑步運動對於提升BDNF與認知功能效益之差異。方法:本研究採平衡次序研究設計。招募23位健康受試者(年齡22.78±2.54歲),分別進行單次30分鐘、60%HRR羽球及跑步運動,並在進行運動前後進行BDNF與認知功能檢測。結果:單次羽球與跑步運動皆能顯著提升BDNF濃度,而羽球運動提升BDNF濃度效果顯著高於跑步運動(羽球 vs. 跑步:4.29±2.92 vs. 2.21±4.14 ng/mL)。單次羽球與跑步運動皆能提升Flanker測驗一致與不一致性題目的反應速度 (運動前 vs. 運動後:382.41±44.47 vs. 368.24±40.66 ms),但二項運動間無顯著差異。另外,運動增加BDNF與提升認知功能之間無顯著相關 (p>.05)。結論:結合豐富環境刺激的運動可以更有效提升BDNF的濃度,但在單次的運動上並沒有認知功能的運動類型差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 近年來心血管疾病的問題與日俱增,脈波傳導速率 (pulse wave velocity, PWV) 及脂締素 (adiponectin) 皆是臨床上用以預測心臟血管疾病的指標,同時脂締素於人體中具有抗發炎及減緩動脈粥狀硬化等作用,然而離心運動所誘發之發炎反應是否會改變脂締素濃度並且影響脈波傳導速率,以及脂締素與 PWV 的關係仍需進一步釐清。目的:探討單次下坡跑與離心阻力運動對脂締素及PWV的影響,以及了解脂締素與 PWV 之相關。方法:招募18名自願參與的健康男性為研究對象,並隨機分派至下坡跑組(EE組;n=9)與離心阻力運動組(RE組;n=9),正式實驗前EE組需在跑步機上進行攝氧峰值 (VO2peak) 測驗;RE組則在斜式腿部推舉機接受下肢最大肌肉力量 (1RM) 測驗。接著讓EE組在跑步機上以75% VO2peak的強度進行一次30分鐘的下坡跑 (-10°) ;RE組則在斜式腿部推舉機上以120% 1RM 強度進行離心阻力運動(每組反覆次數6次,共計10組)。兩組別在運動前、運動後90分鐘、24及48小時檢測 PWV 與血清脂締素、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ese, CK) 及C反應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濃度。結果:下坡跑與離心阻力運動組之平均CK值於運動後各時間點均顯著高於運動前 (p<.05),同時,平均PWV也於運動後24 (5.47 ± 0.59 m/s) 及48 (5.44 ± 0.68 m/s) 小時顯著高於運動前 (5.18 ± 0.47 m/s) (p<.05),但脂締素及CRP 濃度皆無顯著改變 (p>.05);而 PWV 與脂締素濃度變化量在運動後90分鐘呈顯著負相關 (r= -.501) (p<.05)。兩組別在所有依變項上,於不同時間點均無顯著差異 (p>.05)。結論: 單次下坡跑與離心阻力運動皆會引發肌肉損傷及動脈硬化指標─脈波傳導速率的顯著提升,但不會造成脂締素濃度的改變;因此從事下坡跑與離心阻力運動將可能導致短暫性中心動脈的發炎,而其途徑或許與脂締素無直接關係。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下坡跑運動後增補支鏈胺基酸與支鏈胺基酸+碳水化合物對運動後胰島素、睪固酮、皮質醇、尿素氮、肌酸酐與肌酸激酶的影響,並進一步評估對肌肉最大自主等長收縮肌力的影響。方法: 本研究將 24 名受試者 (身高 179.00 ± 7.83 公分; 體重 75.97 ± 10.96 公斤; 年齡 21.88 ± 2.07 歲; 最大攝氧量 53.08 ± 6.74 毫升/公斤/分鐘) 依據最大攝氧量數值,以平衡次序法分成三組: 支鏈胺基酸組 (BCAA 組)、支鏈胺基酸+碳水化合物組 (BCAA+CHO 組) 與安慰劑組 (PLA 組)。在進行 30 分鐘 70% VO2max 之下坡跑運動 (-15%) 前一天 (Pre 24 hr) 以及運動後兩天,受試者需接受膝伸肌群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肌力測量。在各組實驗中,支鏈胺基酸與碳水化合物之攝取量分別為每次每公斤體重 232.50 mg 與 464.00 mg,且均於運動後第 15 分鐘與運動後第 24 小時 (測驗採血後) 進行增補。採血點: 運動前立即、運動後立即、運動後第 45、60 分鐘、24 與 48 小時 (Pre、Post 0、Post 45 min、Post 60 min、Post 24 hr 與 Post 48 hr)。結果: 在運動後第 24 小時,各組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肌力皆顯著下降 (21-22%); 在運動後第 48 小時,BCAA 組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肌力顯著高於 BCAA+CHO 與安慰劑組數值 (p< .05); 在運動後第 45 分鐘,BCAA 組之睪固酮/皮質醇比值顯著高於 BCAA+CHO 與安慰劑組; 在運動後第 45 分鐘, BCAA+CHO 組之胰島素濃度顯著高於 BCAA 與安慰劑組數值,但是其睪固酮/皮質醇比值卻顯著下降並且低於其他兩組; 比較運動後第 48 與 24 小時之 CK 差值 (ΔCK (Post 48 hr-Post 24 hr)),BCAA+CHO 組之降低幅度 (-36%) 顯著低於安慰劑組 (-13%) 並且與 BAAA 組 (-30%) 相似。結論: 30 分鐘 70% VO2max 之下坡跑運動誘發肌肉損傷後增補支鏈胺基酸可顯著提升運動後第 45 分鐘之睪固酮/皮質醇比值,更進一步顯著提升運動後第 48 小時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肌力; 額外增補碳水化合物反而使睪固酮/皮質醇比值下降,對肌力產生些許恢復作用; 增補支鏈胺基酸+碳水化合物可使受試者之 ΔCK (Post 48 hr-Post 24 hr) 顯著低於安慰劑組,有利於降低升高的 CK 數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BBL取向體育教學成效及其對教師實務知識的影響。本研究係以量為主、質為輔的研究取向,採用「多層次取向研究設計」。研究參與教師以立意取樣選取兩個班作為研究參與對象,一個班為實驗組,實施16節BBL取向體育教學;另一個班為控制組,實施16節傳統體育教學。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教學前、後均實施個人概念構圖、學習動機及問題解決能力等測驗,以瞭解學生知識理解、學習動機、問題解決的表現,並透過訪談法、課室觀察、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質性資料,作為量化資料的解釋與驗證。在資料分析方面,量化資料主要是透過相依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處理;質性資料則是以持續比較法(constant comparison method)進行資料的分析與歸納。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在知識理解與學習動機均優於控制組,實驗組的知識理解、學習動機以及問題解決能力在教學後均有顯著進步,而且BBL取向體育教學對實驗參與教師實務知識有明顯的影響。根據前述結果提出研究結論: 一、教師以團隊小組的學習型態建立同學間相互依賴的學習群體,師生間的對話與討論激發學生的批判思考,在放鬆且不具威脅的狀態下,以實際行動架構新的「學習地圖」,拓展自然知識的範疇,提升對籃球相關知識的深層理解。 二、教師以遊戲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基本動作,並規劃多元的學習活動,維持挑戰與舒適的動態張力,再以多媒體教學營造新奇且歡愉的學習氣氛,感受「動態的完形」,並發展「學習共同體」來培養反省、深思熟慮以及再組織的能力。 三、規劃真實且新奇的教材內容吸引學生對教學主題的專注力與鑑賞力,經由成員的相互合作營造「社會腦」的學習歷程,並營造友善且支持性的學習氣氛,藉由好奇與期待鼓勵學生思考並開展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主動學習的意願。 四、教師在自我知識、教學知識、班級經營、教育情境等四方面均覺知到BBL取向體育教學的魅力與獨特性。在未來班級經營方面會多使用小組競賽方式,創造彼此學習的機會;在體育教學方面則會適時運用BBL取向體育教學方法,營造放鬆的警戒、和諧的沉浸、主動的參與的教學情境。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體育教學與未來研究提出幾點具體建議: 一、體育教學方面 (一)營造以腦為基礎的學習情境以增進學生學習成效。 (二)以「探索」取代「簡化」;以「授權」取代「限制」。 (三)形塑「學習共同體」開啟「體育教學」的另一扇窗。 二、未來研究方面 (一)以協同教學創造更有效的教學成效。 (二)進行後續的追蹤研究以釐清BBL教學效果的延續性。 (三)以科技整合來探索BBL取向體育教學的證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棟樑。近年來,身體活動對兒童大腦認知表現的影響引起廣泛的興趣。學齡前階段是兒童大腦神經認知功能發展之關鍵階段,然而過去研究鮮少探討急性運動對學前兒童大腦神經認知功能影響,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急性登階運動對學前兒童大腦認知功能的影響。本研究招募20位學前兒童,其中10位為實驗組,另10位控制組。實驗操弄為實驗組兒童進行10分鐘登階運動,控制組兒童則原地休息10分鐘。並收集兩組兒童實驗操弄前後執行Flanker作業時之反應時間與事件關聯電位。統計方法以T考驗檢測兩組兒童在反應時間、事件關聯電位N100與P300之潛伏時間與振幅之差異。結果發現,急性登階運動介入之後,實驗組兒童在需執行控制功能需求下之P300潛伏時間上短於控制組兒童。表示急性運動對於學前兒童在大腦神經認知功能方面有所影響。 關鍵詞:學前兒童、急性運動、事件關聯電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參與定向越野前後對於高職學生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及身心健康各變項間的差異與相關情形。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之一、二年級學生共計312人,於2010年9月至10月間進行連續六週共12節的定向越野課程,採用問卷調查法於課程前、後分別施測,問卷內容包括人口背景變項、流暢經驗、團隊凝聚力及身心健康四大部份,並輔以開放式題項以檢核量化結果,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定向越野能提升學生自覺身體健康狀況、運動喜愛程度及校園環境熟悉度。 二、 不分性別、年級、科別的學生參與定向越野後皆能有效提升流暢經驗、團隊凝聚力與身心健康。 三、 不同性別、科別、自覺身體健康狀況、喜愛運動程度、學校環境熟悉度在流暢經驗、團隊凝聚力與身心健康上均有顯著差異。 四、 男生在流暢經驗及身心健康的感受高於女生,而女生的團隊凝聚力則高於男生。 五、 流暢經驗、團隊凝聚力與身心健康間具有中度的相關性存在。 根據以上結果,定向越野除了能用於新生訓練的認識校園活動之外,更能做為改善學生體適能以及提升女學生運動能力的活動,此外,教師若能於體育活動之初,讓學生充分了解活動目標為何,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使活動挑戰與學生技能達平衡,讓學生投入活動中得到成就感,將能使學生融入團隊並在身心健康上獲得滿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運動中心之營建指標,研究目的首先是建構出國民運動中心營建指標,其次分析國民運動中心營建指標之各層級權重,所獲得之結果冀以提供政府單位、民間業者等,未來規劃國民運動中心時之參考。研究採用德爾菲法、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建構出本研究「國民運動中心營建指標權重調查問卷」。德爾菲法部份,調查學者及實務專家計12位;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權重部份,調查學者及實務專家計18位。所得數據資料將採用平均數、標準差做為瞭解專家學者之意見分佈情況;採幾何平均數計算出三角模糊數,建立模糊成對比較矩陣,以操作模糊權重值來計算指標權重與排序。 本研究結論如下: 1.國民運動中心營建指標,於先期規劃層面,共獲得8個主要指標40個題項;主硬體設施規劃層面共6個主要指標32個題項;服務與軟體設施規劃層面共4個主要指標20個題項。 2.國民運動中心營建指標之模糊權重分析結果,首重營建指標之先期規劃層面、次要為主硬體設施規劃層面、最後為服務與軟體設施規劃層面。另先期規劃層面指標首重為運動中心功能、主硬體設施規劃層面指標首重為游泳池運動設施(含SPA)、服務與軟體設施規劃層面指標首重設施安全管理。 3.先期規劃層面題項串聯後權重排序首重具有多樣性主體運動空間設施規劃、主硬體設施規劃層面題項首重水質過濾系統、服務與軟體設施規劃層面題項首重定期進行運動場地與設施安全檢查。 本研究所建構之國民運動中心營建指標,主要目為提出細項指標及題項內涵,藉以提供各縣市政府主管國民運動中心部門及建築師事務所等相關部門,有一實質上的參考內容與依據,如此不但可降低多次會議的審查程序,又可確保該地區國民運動中心的籌設品質,另外審查委員專家群代表性更是先期規劃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針對未來研究,建議研究者可從模糊德爾菲法開始操作模糊理論,亦可以朝向加入實證研究的分析,如此將可更清楚知道民眾對於國民運動中心的營建指標內容看法,以做為第二代國民運動中心的規劃參考指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羽球發球屬於羽球基本的擊球技術之一,通常分為正拍與反拍發球。從2006年的羽球規則改為每球得分制後,發球技術的優劣就變得更為重要。因此瞭解這兩種發球在比賽時各有何種利益與特點,如何將它們的優點應用在比賽中,值得我們以生物力學的角度與方法來分析。本研究以八名大專男子甲組羽球選手為對象,主要目的為分析大專男子甲組羽球選手實施正拍、反拍發球動作與不同發球落點的運動學參數上的差異。本實驗使用10部Vicon MX-13+ system紅外線攝影機(250Hz)進行正拍與反拍不同發球技術的拍攝,擷取受試者的運動學訊號,經由Nexus 1.4軟體系統算出運動學參數,將所得數據透過SPSS 18.0版統計套裝軟體,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考驗正、反拍三種不同球路運動學參數差異情形,並以Excel軟體進行事後比較的計算,顯著水準定為α = .05。依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單打正拍的發球主要是結合腕部的尺屈及屈曲的動作;單、雙打反拍發球動作則主要是由腕關節的尺屈動作所完成。而在發不同球路上,正拍發球在發短發球時前臂有旋外的動作,但在發平快與高遠球時則有旋內的動作產生。反拍發球在發平快球時有較大的肘關節伸展角速度,在發高遠球時則有較大的前臂旋外角速度產生。而由於反拍發球已成為比賽時的大多數所使用的技術,為了能提高發球的變化與發球的品質,選手對於腕部的訓練可以多加強尺屈方向的訓練。本研究建議羽球選手們能增加反拍發球的練習,並加強上肢各肌肉的訓練,配合不同球路的練習以提升發球的表現。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對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之影響。目的:一、瞭解學童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之情形;二、分析學童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之現況;三、探討學童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對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之影響。方法:以新北市及臺東縣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為母群體,透過分層隨機及叢集抽樣的方式將兩地配額相當人數,於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期間進行問卷調查,並取得有效樣本474份,茲應用項目與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考驗以及集群分析,進行本研究之統計方式。結果:一、人口背景變項分布以男性、六年級、家長為大學專科程度、鄉村地區(臺東縣)學童為多數。二、多數運動項目之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介於「普通/學得很好」之間,並以躲避球、水域活動、羽球、田徑四項具有較高知覺,且可分為「低學習成效群」、「水域活動成效群」、「球類運動成效群」三群。三、多數運動項目之運動休閒參與特性介於「偶爾參與/普通」之間,並以躲避球、田徑、水域活動、羽球、籃球五項具有較高知覺,且可分為「低運動參與群」、「高學習單元群」、「低學習單元群」三群;學童從事時間多為晚上時段與週末假期,其週間平均參與時數為0.63小時、週末為1.51小時。四、體育課程自評學習成效集群與運動休閒參與項目集群不具關聯性,但對運動休閒參與時間具有顯著差異(p<.05),且「水域活動成效群」與「球類運動成效群」之運動休閒參與時間高於「低學習成效群」。建議:一、政府單位可針對各版本體育教材內容作更精細的審視與修正;二、學校單位宜透過體育課程之教學強化學童運動休閒參與的觀念;三、家長應多給予學童充足的時間與機會從事運動休閒活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