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
王保堤(2005)。設計導向課程對國中學生科技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王昕馨(2006)。閱讀環境、玩興、父母創意教養與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朱益賢(2006)。從科技素養到科技創造力。生活科技教育,39(8),1-2。
連結:
-
朱耀明(2004)。科技教育與教育科技之關係。生活科技教育,37 (6),2-8。
連結:
-
何宜軒(2005)。透過網路化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活動以培養國中學生科技創造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呂紹川(2009)。國中生科技創意歷程與產品創意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吳怡瑄、葉玉珠(2003)。主題統整教學、年級、父母社經地位與國小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師大學報,48(2),239-260。
連結:
-
吳秀娟、潘裕豐(2007)。主題統整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學業成就的影響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7(2),71-104。
連結:
-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R. J. Sternberg編。創造力II.應用。台北市:五南。
連結:
-
李大偉、張玉山(2000)。科技創造力的意涵與教學(上).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3(9),9-16.
連結:
-
李大偉、張玉山(2006)。不同的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對國中生技術創造力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4-2511-S-003-019),未出版。
連結:
-
李依潔(2008)。數位學習環境下不同思考風格、信任、知識移轉意願對於個人知識管理能力影響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李怡慧(2009)。產品發展史概念圖教學對高中學生點子發想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李堅萍(2006)。培育科技創造力應重視實作技能的教學與自我效能的激發。生活科技教育,39(8),21-28。
連結:
-
林彥志、朱益賢(2006)。從生活科技領域製造教材分析探討科技創造力的啟發。生活科技教育,39(8),29-42。
連結:
-
林彥志(2009)。國中學生科技創造力評量工具發展之研究-以科技產品類科技競賽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周家卉(2008)。D & T 課程提升國中學生科技創造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柯瓊閔(2008)。朱德庸漫畫之性別再現(1983~200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徐銘夆(2006)。台灣傑出工業設計師之人格特質及創造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許雅婷(2008)。國中生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張玉山(2002)。虛擬團隊之創造力研究-以師院勞作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張玉山(2007)。科技創意傾向。未出版。
連結:
-
陳李綢(2006)。國小數學創造力診斷與認知歷程工具研發。教育心理學報,38(1),1-17。
連結:
-
陳昭儀(2006)。台灣傑出科學家之創造與生涯歷程。台北市:五南。
連結:
-
陳姿吟(2006)。科技創作學童自我效能與主動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陳滿銘(2004)。「辭章學在國文教學上的運用」講綱。2011年6月17日,取自http://www.winyoungtest.com.tw/doc/main4-3.pdf。
連結:
-
陳誼娉(2008)。專題導向學習運用在國中生活科技創造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游光昭(2003)。掌握科技教育的核心,走出台灣科技教育的未來。生活科技教育,36(6),1-2。
連結:
-
黃曉嵐(2009)。優秀女性教育人員之創造性人格逆境轉化與創造表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曾若蘭(2009)。國中生生活科技創造力表現相關因素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楊婷如(2004)。《哆啦A夢》與藝術教育--分析暨調查研究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95-122。
連結:
-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市:心理。
連結:
-
廖怡盈、許銘津(2006)。不同思考風格之國小學童的創造思考歷程與科學創造力表現之個案研究。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主辦之中華民國第 22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連結:
-
蔡勝安(2008)。科技競賽過程中自我知覺社會環境因素對學生科技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鄭光閔(2007)。自律學習與科技創造力相關性之探討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結:
-
賴志峰(2006)。創造思考的心理技巧在創意產生之應用-以概念組合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9(1),143-156。
連結:
-
簡茂發(1982)。我國資賦優異兒童創造思考能力之研究。師大心理學報,15,97-110。
連結:
-
Allen, A. D. (2010). Complex spatial skills: The link between visualization and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2(3), 241-249.
連結:
-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2), 357-376.
連結:
-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CO: Westview.
連結:
-
Csikszentmihalyi, M. (1988). Society, culture, and person: A system view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pp.325-339).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連結:
-
Csikszentmihalyi, M. (1999).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13-335).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連結:
-
Dollinger, S. J. (2007). Creativity and conservat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3, 1025-1035.
連結:
-
Franzis, P., Heinz, H., & Michaela, W. (2006). Relationship of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in gifted and non-gifted students: An investigation of threshold theor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0, 159-170.
連結:
-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96). Technology for all Americans: A rationale and structure 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Reston, VA: Author.
連結:
-
Jausovec, N., & Jausovec, K. (2011). Brian, creativity and educatioin. The Open Education Journal, 4, 50-57.
連結:
-
Klausen, S. H. (2010). The notion of creativity revisited: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n creativity research.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2(4), 347-360.
連結:
-
Lee, H., & Kim, K. H. (2010). Relationships between bilingualism and adaptive creative Style, innovative creative style, and creative strengths among Korean american student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2(4), 402-407.
連結:
-
Matthias, A. (2009). In Wikipedia, Torrance's Threshold Hypothesis. Retrieved May 13, 2010,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Ellis_Paul_Torrance
連結:
-
Palmiero, M., Nakatani, C., Raver, D., Belardinelli, M. O. & Leeuwen, C. V. (2010). Abilities within and across visual and verbal domains: how specific is their influence on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2(4), 369-377.
連結:
-
Parnes, S. J.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 Scribner.
連結:
-
Runco, M. A. (2004). Creativity. Psychol, 55, 657-687.
連結:
-
Seidel, V. P. (2007). Concept shifting and the radical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4, 522-533.
連結:
-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L. (1996). Investing in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7), 677-688.
連結:
-
Sternberg, R. J. (2006).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8(1), 87-98.
連結:
-
Smith, S. M., Gerkens, D. R., Shah, J., & Vargas-Hernandez, N. (2005). Empirical studies of creative cognition in idea generation. In L. Thompson , & H. Choi (Eds.),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al Teams (pp.3-20).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連結:
-
Smith, S. M., & Blankenship, S. E. (1991). Incuba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fixation in problem solving. American Journal Psychology, 104, 61-87.
連結:
-
Yeh, Y. C. (2004).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s of three ecological systems on R & D employees'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6(1), 11-25.
連結:
-
一、中文部分
-
丁佩芝、陳月霞(譯)(1997)。H. Petroski著。利器。台北市:時報。
-
何偉雲、謝居盛、施焜耀(2004)。從後設認知探討國小學童創意問題提出能力。屏東師院學報,21,37-68。
-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R. J. Sternberg編。創造力Ⅰ.理論。台北市:五南。
-
李玉琇、蔣文祈(譯)(2006)。R. J. Sternberg著。認知心理學。台北市:雙葉。
-
李雅怡(2002)。年級、城鄉別、出生序、建設性思考、情緒能力與國小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李隆盛(1999)。國教階段一貫科技與生涯發展課程綱要的研訂。載於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跨越(頁23-33)。台北市:師大書苑。
-
李隆盛(2005)。科技與生活科技。載於作者(主編),生活科技概論(頁2-34)。台北市:心理。
-
林坤誼,游光昭(2004)。透過中小學科技素養課程以培育學生創造力之探討。南大學報,38(2),15-30。
-
邱皓政、丁興祥、林耀南、陳育瑜、林碧芳、王詩婷、賴靜儀、柯怡安、陳佳筠、何潤娥(譯)(2008)。M. A. Runco著。創造力-當代理論與議題。台北市:心理。
-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PIRLS 2006報告-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2011年12月30日,取自http://lrn.ncu.edu.tw/pirls/pirls%202006%20report.html
-
洪文東(2000)。從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屏師科學教育,11,52-62
-
姚亭秀(2006)。Amabile 創造力成分模式與共識評量技術之驗證-以國小六年級寫作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莊安祺(譯)(1998)。H. Gardner著。7種IQ,台北市:時報出版。
-
國中基測推動工作委員會(2004)。性向測驗。飛揚雙月刊,26。2011年6月17日,取自http://www.bctest.ntnu.edu.tw/flying/flying21-30/flying26-5.htm
-
張世彗(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教學。台北市:五南。
-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
張珮甄(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出生序、家庭結構、情緒、創意個人特質與其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台北市:作者。
-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測驗-第15版。台北市:精華。
-
陳炳煌(2002)。學習單、思考風格及自我概念與國小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陳俐妤(2002)。性別、多元智能融入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應用多元智能於自然科學習及其科技創造力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陳榮華(2004)。國民中學智力測驗更新版指導手冊。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
游光昭、宗靜萍(2005)。傳播科技。載於李隆盛(主編),生活科技概論(頁394-452)。台北市:心理。
-
黃能堂(1995)。生活科技教材教法。教育實習輔導季刊,1(5),35-42。
-
曾建勳(2008)。電腦化MST科際整合課程對國小學生科技素養與科技創造力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葉玉珠(2005)。科技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
葉家良(2005)。團隊成員參與動機與科技創意競賽成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劉士豪(1997)。年齡、性別、成就目標、目標導向與創意生活經驗、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劉錫珍(2006)。科學文章閱讀與寫作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批判思考與科技創造力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
蔡秉恆(2008)。運用資訊問題解決策略培養科技創造力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蔡崇建、高翠霞(2006)。智力與創造力:人類心智析論與強化。教育資料集刊,30,75-95。
-
蔡雅琦。〈影視大驚奇〉-創意結合動畫電影噴血像真的。發表於中時電子報,2010年,04月19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content/0,4993,11050703+122010041900042,00.html
-
蔣國英(譯)(2007)。T. Lubart著。創意心理學。台北市:遠流。
-
顏嘉玲(2006)。國小六年級自然科創意教材的開發歷程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魏炎順(2004)。解決問題取向創意思考教學對師院勞作課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二、外文部份
-
Bensen, J. (1995). A context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G. Martin (Ed.), Foundations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44th Yearbook (pp.1-24). New York: Glencoe.
-
Ferrando, M., Prieto, M. D., Ferrandiz, C., & Sanchez, C. (2006).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Electronic Jouran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3), 21-50.
-
Gruber, H. E., & Davis, S. N. (1998). Inching our way up Mount Olympus: The evolving systems approach to creative thinking. In R. 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pp. 243-270).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Kerne, A., & Smith, S. M. (2004). The information discovery framework.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Conference on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pp. 357–360). NY: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
Sternberg, R. J. (1997). Thinking Styl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3-1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mith, S. M. (1994). Getting into and out of mental ruts: A theory of fixation. In R. J. Sternberg & J. E. Davidson(Eds.), The Nature of Insight (pp.121-149).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Ward, T. B. (2007). Creative Cognition as a Window on Creativity. Retrieved Jan 6, 2012, from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6202306002945.
-
Ward, T. B., Smith, S. M., & Finke, R. A. (1999). Creative cognition.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189-21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Wright, R. T., & Lauda, D. (1993). Technology education-A position statement. The Technology Teacher, 52(4),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