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137.164
  • 學位論文

犯罪少年進入矯正學校前欺凌/被欺凌行為之研究

指導教授 : 楊士隆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欺凌是一種人際互動中所產生的問題,並多以青少年為闡述對象,我國近期對於校園欺凌問題有相當程度的重視,不只是因欺凌行為對於加害或被害者所造成的影響,對於整體的教育環境亦會產生衝擊。目前對於欺凌行為的研究多以一般青少年為主,透過對在學學生的研究探究欺凌相關的成因、影響等,然有更多問題的犯罪少年卻甚少有研究討論,因此本研究以矯正學校內的收容少年為研究對象,探討其進入矯正學校前的欺凌經驗與偏差行為,並進一步驗證欺凌經驗對於偏差行為的影響。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以我國目前已成立的兩所矯正學校「明陽中學」及「誠正中學」內的犯罪少年為研究對象,探討其進入矯正學校前國小及國中階段的欺凌經驗與偏差行為,本研究共回收426份問卷, 剔除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共395份進行研究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犯罪少年在欺凌經驗中多為加害者的角色,在國小時期為欺凌加害者佔整體樣本29.4%、欺凌被害者則為8.4%,而隨著階段的改變與成長,犯罪少年到國中階段,其欺凌加害的角色比率提升至43.5%,欺凌被害者降至6.6%。另外,不同犯罪類型之受試者在欺凌經驗與偏差行為上亦有所差異,整體而言,不同犯罪類型在欺凌加害行為與偏差行為達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可發現犯「搶盜、搶奪、擄人勒索罪」之少年無論在國小或國中階段其欺凌加害行為皆顯著的高於犯「妨害性自主罪」之少年;犯「傷害罪」少年在國小階段之偏差行為顯著的高於犯其他罪之少年。而國小與國中階段之欺凌經驗、偏差行為均具顯著相關,並得出早期的偏差行為與欺凌加害行為能有效的解釋偏差行為,顯示欺凌行為對於後續偏差行為的產生具有一定之影響。

關鍵字

欺凌 偏差行為 犯罪少年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許春金(2007)。犯罪學。台北:三民。
賀欣音(2010)。學生支持學校支持與學生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國中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葉致芬(2009)。性犯罪青少年之諮商介入策略初探。諮商與輔導,292,9-12。2011年9月10日檢索自http://ppt.cc/bXVs。
張榮顯(2010)。玩耍?霸凌?國小高年級男童性霸凌者經驗之探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項爵(2010)。父母教養型態、教師管教方式與國小高年級學生霸凌行為之相關探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被引用紀錄


蔡宜穎(2014)。兒童受虐與霸凌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以犯罪少年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7146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