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39.93
  • 學位論文

莫札特的《魔笛》(Die Zauberflöte):文化背景、性別議題與音樂語言

W. A. Mozart’s《Magic Flute》(Die Zauberflöte):cultural background, gender issues and musical language.

指導教授 : 王美珠

摘要


本文從《魔笛》劇本的文化脈絡中,整理出劇本受到十八世紀中葉以後,魔法題材在劇院流行的情形,《魔笛》所呈現的深刻內涵方面,其實也是受到十八世紀文學上教育小說的影響,刻畫出《魔笛》主角塔米諾追求理智與知識力量的過程。十八世紀的維也納最重要的組織之一共濟會,共濟會具有象徵意涵的等級,學徒、滿師學徒與師傅也與人生的三個階段緊密的連結在一起,這點也影響了《魔笛》的劇情與音樂,在莫札特的共濟會相關創作中,敘述莫札特將共濟會象徵性等級的符號融入其作品中。 在性別議題中,討論以音樂呈現出帕米娜與夜后角色人物的對比,帕米娜的呈現《魔笛》女性的魅力與美德。夜后《魔笛》中的二首詠嘆調分別展現其華麗的修辭技巧與仇恨。薩拉斯特羅的歌唱旋律表現具權威的父親形象以及在神殿中的領導地位。   在莫札特具有國際性的風格中,莫札特的歌劇作品包含了義大利歌劇的優美傳統,融合了德文歌唱劇中說白的運用、鄉間俚俗的文化特色與法式序曲慢-快-慢的音樂風格運用。葛路克在十八世紀的歌劇改革,影響著年紀稍小的莫札特的創作理念。十八世紀末也將光明視為一種啟蒙思想與理性追求,共濟會中的「三盞大光源」與「三盞小光源」作為引導擁護者追求人類之理想與光明的象徵符號。這些共濟會的思考在莫札特的《魔笛》中,藉由當時在維也納貼近民間的藝術形式,與童話般的情節呈現善與惡的對立。對於光明意涵的歌詞處理,莫札特藉由大調和管樂的使用來表達不同層次的光明意象,以及如何刻畫薩拉斯特羅作為「分會主席」的光明形象,並且以主音風格的合唱來呈現光明。莫札特在規劃整齣歌劇的黑暗意象時,對於主角塔米諾的絕望心情,莫札特以小調來表達黑暗。塔米諾在最後的考驗中必須穿越死神的黑夜,這裡同時使用嘆息音型、對位手法與聖詠旋律。莫札特在夜后的花腔旋律中刻畫邪惡人物的復仇心情,以作為處理黑暗意象的音樂表達。

關鍵字

莫札特 魔笛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Mozart Magic Flute

參考文獻


& the Protestant North, 1967,臺北:幼獅,19781,19952。
1982 。
Weidenfeld, 1989.
Gammond, Peter: The Magic Flute, a guide to the opera. London: Breslich & Foss,
Kaiser, Joachim, Charles Kessler (tr. ) : Who’s who in Mozart’s Opera. (Originally publish in Germany under the title Mein Name ist Sarastro. 1984)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198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