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12.145
  • 學位論文

論儒家目的論倫理學的定位--以朱熹和陸九淵為例

Refinding Teleological Ethics in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anism--for example by chu-chi and lu-chiu-yuan

指導教授 : 張永儁
共同指導教授 : 曾漢塘

摘要


儒家理論一直具有對道德價值的肯定與實踐的特色,儘管董仲舒以後,宋明理學透過「內聖外王」與「天人感應」的思想,更為增強其理論的說服力。然而,隨著時代環境的改變,儒家理論中對於道德實踐要求的說服力也被削弱。最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在於「內聖外王」與「天人合一」的連結關係就現今而言,已無法再如過去那般緊密連結。因此,筆者認為,如果要回復儒家理論的說服力,應該要能夠與過去「內聖外王」與「天人合一」的思想作出切割,這樣才能保留儒家理論的特色,同時與當代思潮接軌,甚至為現今的社會提出指引。 本論文試圖以目的論倫理學作為儒家理論的定位,如果這種定位可以成功,即便儒家不透過「內聖外王」與「天人合一」的思想,仍然具有肯定道德價值與實踐的理論特色,並且可以為當代社會提出指引。本文論證的方式是,透過對目的論倫理學的主要代表--德行倫理學--進行分析,由此指出目的論倫理學特殊的三重架構,以及道德知識的內容。並進一步以此理解與說明朱熹與陸九淵的理論內容,若能達到融貫一致的理解,應該可以說明儒家理論具有目的論倫理學的特質,並可以此為其定位。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virtue ethics Neo-Confucianism

參考文獻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曾仰如《亞里斯多德》,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9。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台北:文津出板社,200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全四冊,台北:三民書局印行,1997。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被引用紀錄


王奕然(2013)。朱熹門人考述及其思想研究-以黃榦、陳淳及蔡氏父子為論述核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120141803203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