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72.14
  • 學位論文

從墨家兼愛說看孟、告之辯

The Argument between Mencius and Gaozi: on the Background of Mozi’s Theory of Jianai

指導教授 : 閻鴻中

摘要


孟子和告子有關人性論的爭辯,可視為墨家、孟子和告子三者在這個交滙點上的交流和爭鋒,值得進一步探索其可能性。若從孟子性善論的框架來看,由於缺乏具體背景,告子思想因而定位不明。考量墨家思潮在戰國中期的廣泛影響,以及其前後期演變的思想脈絡,以此背景作為參照,告子思想的相關線索似乎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本文嘗試依循當事人的思路和關懷,透過具體思想背景的參照,解讀不同思想線索的關聯,希望對告子思想可以得到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也為孟、告之辯的具體背景,以及墨家思想演變脈絡提供一些可能的線索。   墨子「兼愛說」的核心主張,背後隱含「趨利避害」的人性基礎,這是墨子認為兼愛足以成立和落實的理由。因此,墨子把兼愛的落實訴諸政治的有利環境,提出尚同政治的構想,透過政治秩序營造的環境,藉助教化和賞罰手段,要求社會群體遵循一致的外在行為標準(義),以達到兼愛的理想。墨家透過外在仁義標準落實兼愛主張,積極鼓吹世人「行仁義」,以求興利除害於天下。   墨家的主張對當時思想界極有影響力。若以此背景作為參照,則告子「仁義桮棬」說、「人性無分於善不善」、「義外」說以及工夫論等主張,似和墨家注重外在行為標準的思路相近。墨家主張積極「行仁義」,純粹指遵循外在行為標準或規範而言。在此基礎上,告子「仁義桮棬」說,肯定後天環境的作用,保留充分的可塑性,為純屬外在行為標準的「義」,建立了部份人性論的基礎。而其「仁內義外」說則肯定仁(自然情感)的價值,是有別於墨家思想的地方。   根據本文討論的線索,告子的主張可說介於墨家「行仁義」和孟子「由仁義行」之間。若與孟子心性論相較,其說似有半生不熟的意味;如果相對於墨家思想而言,卻可見告子思想有往心性論發展的趨向。這點從他的工夫論亦可看出。

關鍵字

墨家 兼愛 告子 義外 仁義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周富美,〈墨子兼愛說平議〉,《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6,民國66年12月。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72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72年。
許雅棠,〈天性與人為──告子天性論簡釋〉,《鵝湖月刊》258期,民國85年12月,台北。
楊祖漢,〈孟子與告子義內義外之辯論〉,《鵝湖月刊》14卷3(總159),民國77年9月。

被引用紀錄


翁瑜青(2011)。孟荀人性論比較〔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02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