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86.172
  • 學位論文

台灣國會選制變遷的歷史制度論分析

指導教授 : 陳尚志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運用歷史制度論反應序列概念分析台灣國會選制變遷歷程,試圖回答為何台灣國會選制會產生改變,以及國會選制變遷過程呈現何種面貌?歷史制度論研究方法強調探討制度的歷史事件演進,強調歷史脈絡與時間序列分析,本研究利用歷史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方法重建1991-2004年國會選制變遷脈絡。   台灣國會選制變遷趨勢:第一,朝向縮小選區改變趨勢,形塑國會屬性是延續以國民黨與民進黨為優勢的政黨體系;第二,總額席次數歷經增加225席與減為113席,都確立固定總額席次數趨勢,導致國會總額席次數無法隨人口增加調整;第三,延續區域多於不分區席次數比例,顯然制度選擇過程中,重視立委的選區代表屬性更勝於不分區,形塑國會重視經營選區的立委代表;第四,渴望立委任期與總統任期一致,顯然縮短總統與立委選舉時程差距,可強化總統候選人(通常是政黨領導者)於競選中主導角色。   本文認為影響台灣國會選制變遷因素有三點:第一,憲政體制影響國會選制改變。憲政體制朝向強化國家元首權力。強化行政權的基礎上,弱化國會權力。因此,傾向選擇小選區以及將立委任期調整與總統一致,避免新舊民意之爭同時強化國會治理性角色。第二、複數選制運作針對不同行動者產生報酬遞減的結果。對舊制度造成損害,形成報酬遞減不斷侵蝕舊制度,以致於舊制度不斷面臨需要改變的挑戰。第三、機遇事件通過選制改變重要因素。縱使不好的制度也可能持續存在,直到無法預期的機遇事件改變既有權力結構,開啟制度變遷反應與逆反應互動過程,制度才有可能產生翻轉性的改變。

參考文獻


林繼文,2006,〈政府體制、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一個配套論的分析〉,《選舉研究》,Vol.13(2):01-35。
林繼文,1997,〈制度選擇如何可能:論日本之選舉制度改革〉,《台灣政治學刊》2:63- 106。
黃德福,2009,〈我國立法委員為何選擇並立式混合選舉制度?2004年選舉制度改革之觀察〉,《政治學報》,Vol.47:1-27。
謝易宏,2012,〈台灣立委選制變遷的新制度論解釋〉,《台灣民主季刊》9 (1):81- 141。
蘇子喬、王業立,2010,〈為何廢棄混和式選舉制度?義大利、俄羅斯與泰國選制改革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vol.28(3):1-8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