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4.240.178
  • 期刊
  • OpenAccess

原力回鄉之後:原住民農人的返鄉策略與在地農產業的組織認同

After the "Returns of Native Forces": The Strategies of Repatriated Indigenous Farmer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Local Agro-Enterprise

摘要


當代原住民社區的培力發展,依靠在地農業產物與自然環境觀光化的條件,形成「原味生產,體驗故事」的雙軌模式。回鄉農人一方面有實際勞動的需求,又不斷在各類驗證與農事生產體系上展現自己的身體技藝與記憶。過去的農民研究,多半著重市場機制與農業政策下的農民抵抗策略,對於「成為農民」的歷程與反思,較少深入討論。原住民農人因為族群政治經濟背景的不同,與地方行政體系以及農改知識單位之間的關係互動,更能夠反映在族群記憶與農業地景與勞動論述上的特殊性。返鄉農人同時站在三個對比關係的位置上:包括在地作物與外來觀光,社區組織與農政單位,以及農事知識與文化慣習。本文試圖以原住民農人的返鄉決定以及遊走「農工之間」的慣習變遷,討論前述的多重關係,反思現有原住民農業以小規模以及有機為主的既有印象,並且討論原力返鄉之後,原住民鄉村發展的當代可能性。這篇論文嘗試探討透過不同路徑回鄉的原住民農人,面對農產業與社區發展下的當代意義。回鄉農人的先前工作類型,回鄉後進行的活動轉變,以及原鄉社區發展產業的方向與階段,都影響回鄉後的組織與慣習轉變。本文透過東部產業的結構變化,以及當代部落產業型態與文化意象的再創造,來思考產業與當代原住民農人回返原鄉的關係。並且以花蓮縣太巴塱部落以及達蘭埠部落的回鄉農人為研究對象,描繪當代的原住民回鄉農人,在都市工作與生活慣習之後,決定回到原鄉做農的生命歷程。同時也討論原鄉地區作為重要農業生產地景,在原住民農特產的政策操作下,如何形成生活慣習的改變,發展在地農作組織的新認同。

參考文獻


不著撰者1972 《臺灣東部開發建設研究報告》。南投:臺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動員委員會編輯。
王應棠 2000 〈家的認同與意義重建:魯凱族好茶的案例〉,《應用心理學研究》8:149-169。
日宏煜、羅恩加 2015 〈在地道德世界觀與堅定型有機農民的農業實踐:以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石磊部落為例〉,《臺灣人類學刊》13(1):79-130。
克里弗德,詹姆斯(Clifford, James)2017 《復返:21 世紀成為原住民》。譯:林徐達,梁永安。台北,桂冠出版社。
金惠雯 2018 〈另類農業體系與團結經濟:以「部落 e 購」為例〉。沈原民、白桂芳、林學詩主編,《有機及友善耕作研討會論文輯》特刊 135 號。霧峰:行政院農委會台中區農改場。

被引用紀錄


張凱智、賴昱年(2022)。來!去!後山過日子!-探索花、東地區生活風格移居者的價值意涵地理學報(102),3-36。https://doi.org/10.6161/jgs.202208_(102).000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