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82.179
  • 學位論文

從救恤到「社會事業」-台灣近代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

指導教授 : 王泰升

摘要


現今學者討論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的歷史時,時常忽略日治時期這段歷史。但如果要研究台灣的近代西方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與發展,非得回到日治時期不可。因為在日治時期,近代社會福利制度早就藉由日本統治者之施政而引進,因此本論文嘗試探討在台灣,歷來由「國家」進行社會福利政策的計畫與實行成效是如何?特別是與今日息息相關的「近代型」的社會福利政策,這一套制度是何時、以及如何引進台灣?且其實施的具體情形如何?從而附帶討論人民面對這些措施的觀感與反應。 在進入日治時期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發展之前,必須先說明清治時期台灣社會救濟的施行狀況,因為日治前期便是先整合前清遺留下來的救濟機構,才漸次發展其他社會事業。總的來說,清治時期台灣的社會救濟體系較為鬆散,雖然多是官方倡辦,但實際上經費來源與經營多是由地方有力紳商為之,且官府的對救濟事業的運作是基於仁政思想,並不認為這是義務。 到了日治時期,總計日本統治一半的期間內,對於各種社會救濟事項所採取的態度比較消極、救濟事項多是延續前清時期的「舊慣」,以及當時日本內地防止濫救之弊的政策。但相較於清廷,國家開始掌管部分主要的救濟事務,並對救濟經費有所規定,也透過立法使該項政策制度化。直到1920年代,因為日本社會政策的改變,大量的日本內法律,包括社會立法因此引入台灣。這是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的轉捩點,因為民眾可以接觸到更多元的福利政策。此外「臺灣社會事業協會」的成立與《社會事業之友》發行,以及方面委員制度之推廣,使社會事業的精神漸次改變民眾的社會福利意識。雖然有相對齊備的社會福利組織與法制,來自皇室的御下賜金卻加強國家福利給付「恩賜」的一面,使得社會事業的影響大打折扣,而這樣的遺留一直延續至今。到了日治末期,由於戰爭因素,使社會福利政策再次轉向,轉而為戰爭服務、為國家服務的厚生事業。 至於對日治時期近代社會福利政策與措施對台灣有何影響?由於政治之因素,傾向否定並扭曲日治時期的社會事業,使得戰後初期台灣的社會福利呈現短暫的倒退現象。一直要到一九八0年代以後,因為各種政治、社會運動的影響,才使民眾的福利意識再度燃起,進而以社會福利入憲作為結果。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social welfare taiwan japanese colony

參考文獻


1999 《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
1991 〈臺灣中華總會館成立前的「臺灣華僑」, 1895-192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期。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Burke, Peter
Friedman, L. M.

被引用紀錄


石廷宇(2011)。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小說中的貧困書寫-以社會事業作為參照閱讀的策略〔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1.00016
周嘉鈴(2014)。兒童少年保護之法制及其實踐困境 -以兒童及少年權益與福利保障法為核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0543
林佩儀(2012)。我國中央社會福利行政組織體系演變過程 之研究(1987-2010)〔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10282
施 姵 妏(2008)。清代臺灣的地震災害與救助措施(1684-189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8.00076
蔡秀美(2006)。從水龍到消防車——日治前期臺灣消防制度之研究(1895-1921)〔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3025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