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外客戶採用BTO(Built-to-Order)"接單生產"模式,對我國筆記型電腦廠商可能之影響。首先藉由建立我國筆記型電腦產業現況模式,並探討實行BTO模式下我國廠商在當地市場建立倉儲中心以及於市場當地設立組裝工廠,要求關鍵型零組件供應商於當地設立庫存中心後,對於關零組件LCD、DRAM與成品庫存之影響,以瞭解在供應鏈間存貨管理的互動關係。主要模式可以分成模式一傳統台灣生產、組裝、出貨(預估性生產)、模式二BTO模式下於市場當地設立庫存倉庫與模式四BTO模式下於市場當地設立組裝工廠,要求關鍵型零組件供應商於當地設立庫存中心。 研究資料主要以86年我國筆記型電腦廠商出貨至美國市場之出貨量為主,並以美國市場為主要探討之銷售市場,同時利用各種情境1.模式不同、2.存貨調整時間以及3.低價電腦引入造成需求增加25%等,採用1.存貨數量(成品、LCD、DRAM等零組件)、2.交貨時限、3.存貨與材料週轉率以及4.缺貨情形作為績效衡量因子,探討各模式之優劣。 模擬結果顯示在關鍵零組件之存貨數水準上並無顯著差異,而在成品庫存上,設立倉儲中心模式將產生近傳統模式與設立組裝場模式約兩倍半的庫存﹔在交貨時限上模式一平均9~11週,採取BTO制度可減低至1~2週,零組件週轉時間以模式一與模式四較佳,但差異不大﹔在庫存調整時間上,採用每1/2週調整一次與每日調整一次的方式上,以每日調整一次之反應速度較佳,存貨變動幅度亦較小,存貨水準亦較低。在市場需求突增25%時,模擬結果顯示不論在成品、LCD與DRAM零組件上,模式四之存貨變動幅度最小、無缺貨情況發生,同時回應時間亦較短。因此,模式四在面對需求急速增加時具較佳的反應能力同時較好的存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