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81.47
  • 學位論文

以京劇素材為創作理念之琵琶協奏曲─《怒》、《京劇印象》、《臉譜集》分析與詮釋

指導教授 : 王世榮 教授 施德玉 教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琵琶自西域傳入我國,經過了漫長時間的保存、發展及改良,在演奏型式及其樂器型制上都有很大的改變,成為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隨著中國文化歷史的發展,琵琶這項樂器經歷了宮廷與民間不同音樂的影響,除了為說唱音樂及戲曲音樂伴奏,亦逐漸發展成獨奏樂器,進而大大發揮了琵琶樂器的性能,豐富了琵琶的音樂表現。 在中國民族器樂作品發展迅速的同時,受到西方交響曲形式影響所發展出的琵琶協奏曲,除了在琵琶的音樂創作上有更嚴謹的規範性外,卻也使琵琶呈現出多彩繽紛的面貌,賦與琵琶不同以往的表現模式,進而發揮樂器本身的強性。為符合民族精神與時代性的意義,許多琵琶協奏曲作品採用中國傳統藝術為創作素材,與琵琶音樂發展有密切關係的戲曲音樂也是重要創作素材之一;為呈現此風格樂曲對琵琶演奏技法及安排與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進而引發筆著動機,試圖找出如何在西方音樂的作曲手法下,仍能秉持民族音樂風格的理念,並透過琵琶這項樂器的特點呈現出來。 本文主要以盧亮輝先生的《怒》、權吉浩先生的《京劇印象》及陸橒小姐的《臉譜集》三首琵琶協奏曲為研究內容,藉由三首作品的樂曲背景、曲式結構分析及演奏詮釋,探討在演奏詮釋上的音樂內容和想像、創作的理念與音樂思維,及如何掌握此類作品的特性,其風格對於琵琶演奏技法有何影響,提供表演及詮釋上的幫助。

關鍵字

琵琶 京劇素材 協奏曲 演奏詮釋

參考文獻


許牧慈。〈「摧藏千里態,掩抑幾重悲」─指法在琵琶音樂語境中地位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2001。
李家瑜。〈盧亮輝二胡協奏作品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2004。
王涬薇。〈現代琵琶作品創作理念與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2005。
劉怡伶。〈戲曲素材運用於琵琶樂曲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2006。
參考資料

被引用紀錄


陳虹心(2011)。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與《草原小姐妹》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55807
林玟君(2011)。探析維吾爾族和彝族音樂素材創編之四首琵琶曲-以《天山之春》、《春蠶》、《彝族舞曲》、《火把節之夜》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2257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