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76.7
  • 期刊

法律知識的初步考察-從一則“常民”打官司的故事談起

Legal Knowledge as an Approach of Inside Critics of Law

摘要


在本文中,筆者以「圈外/外部」、「圈內/內曝」批判進路來說明何謂「法律知識」的研究取徑,並以一則「阿雄打官司」的故事為例,說明法律知識之建構與法律程序的技術特性,並藉此闡述法律知識的批判路徑。筆者的發想始點是立於一個「跨界」的學科界限處,也就是當研究者立於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相接位置、從事法律的跨領域研究時,在學科與學科交接的跨界場域(非核心場域),進行法律知識的「探勘」。以這樣的研究位置,筆者在本文所鋪陳的寫作策略主要有二:一方面由法律人類學的眼光對於傳統法學知識系統,以「關係性權力」與「結構性權力」的反思,時時警覺:「法規範」對於「常民」、與對於「法律專家」這兩組不同族群而言,有著巨大資訊、與法律技術不對等的差異。另一方面,以筆者所接受的法學知識與技術訓練,加上對於部門法律的知識累積(例如民法親屬編、繼承編,民事訴訟法等),進一步考察這些法律知識在法庭外的不同場域,所顯現出的法律人類學式、與法律文化分析式的意義。

並列摘要


This essay aims to delineate the transforming character of legal knowledge, which specifically was involving with a lay person's dispute resolution process. The author introduces Annelise Riles' ”legal knowledge” approach as a critic of law.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differences among ”legal knowledge” approach and other Law-and-Society scholarships. Also,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 of ”legal knowledge approach,” the author provides her own classification of the anthropological critics of law, naming inside critics and outside critic. The author uses the action, ”legal document reviewing,” to explain the inside critic of law as an approach of ”legal knowledge.” Finally, the author hopes this essay will provide an epistemological understanding toward the constitution of legal knowledge.

參考文獻


王立達(2000)。法釋義學研究取向初探:一個方法論的反省。法令月刊。51(9),735-745。
王曉丹(2007)。從法社會的觀點論女性主義立法行動-女性主義法學在台灣的實踐及其法律多元主義的面貌。東吳法律學報。19(1),51-78。
江元慶(2008)。流浪法庭三十年!台灣三名老人的真實故事。台北:報導文學。
朱元鴻(1997)。背叛/洩密/出賣:論民族誌的冥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29-65。
林鈺雄(2007)。刑事訴訟法論:上冊總論篇。台北:元照。

被引用紀錄


楊宜靜(2015)。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司法中介與權利折衝:公有地上非正式住區拆遷的治理與抵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1192
蔡敏真(2012)。居住城市的權利: 台北市華光社區的都市民族誌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10585
余宛臻(2012)。身分法之「母職」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04707
黃渙文(2013)。論民事訴訟之爭點整理與簡化協議〔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4031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