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5.92.18
  • 期刊

審美現代性之爭:哈伯瑪斯與傅柯論波特萊爾

Aesthetic Modernity: Habermas and Foucault on Baudelaire

摘要


現代和後現代的爭論中,論者對審美現代性的理解,往往涉及其理論要害。現代性的辯護者如哈伯瑪斯,往往視審美現代性為後現代性、非理性、自戀心態的源頭,無助於理性社會整體溝通計畫的完成;法國哲學家傅柯雖然亦為現代性辯護,卻認同以波特萊爾為代表的審美現代性,視之為持續作歷史批判、以發明另類自我存在方式的心態與氣度。於是,兩者對波特萊爾的詮釋產生了落差,哈伯瑪斯視他為現代性中非理性、破壞性因素的濫觴,傅柯則強調他代表了重視生命的藝術、是一種存在美學。本文試圖藉由此一論爭,尋繹出兩種看待現代美學的理論進路。

關鍵字

現代性 審美現代性 哈伯瑪斯 傅柯 波特萊爾 理性 批判 自我 心態 時間性 他者 身體

參考文獻


Adorno, Thedore W.(1986).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Baudelaire, Charles(1975).Les Paradis artificiels.
Baudelaire, Charles(1965).Art in Paris, 1845-1862.
Baudelaire, Charles(1994).Artificial Paradises.
Baudelaire, Charles(1986).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 and Other Essays.

被引用紀錄


李淑琪(2009)。波特萊爾與齊美爾的「現代性」:論時尚碎片中的瞬間性與變動性〔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9.00124
黃雅娟(2009)。跨文化審美現代性:李金髮探討〔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9.00049
陳詩達(2007)。傅柯論「凝視」與「管理」:從教牧權力到法權力〔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700902
張彥南(2017)。論傅柯的考古學作為一種方法〔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4098
陳佑琳(2010)。藝術作為社會實踐的平台: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09092010020715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