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250.3
  • 期刊

物質文化與族群識別關係問題-以鄞山寺八卦文鐵香爐為例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 Culture and Communal Identification: The Case of the Iron Incense Burner with Eight Trigrams Motif Preserved at Yin-shan Temple

摘要


鄞山寺建寺初期十九世紀初葉的【八卦文鐵香爐】,風格與當代台灣寺廟時尚香爐有別,而與中國早期香爐近似,但卻在復古中有所失誤,以及在寺中使用一百五十多年殘破後,雖遭棄置,其形象卻又經複製、改正及再使用。其伴隨著少數邊緣的,自稱為「我汀眾」的族群,在與其它大主流族群的移民競爭與信仰寺廟的競建中,存在至今。其與該廟同時代楹聯中罕見的「宋代」強調並存,以祭祀由北宋禪僧成神的遠在閩西特定信仰的定光古佛。其如何與在地時尚識別?與其它時空的形象傳統趨同?其為何樣的移民族群所使用?此族群在其他移民族群中的處境又如何?其如何被用?其遠溯,其失誤,正反映了小眾移民族群在建廟初期對原鄉寺廟用物的模糊記憶的捕捉與再造嗎?其近日的再複製及改正,正對過去的歷史記憶的再保存嗎?此香爐正涉及「物」與「人」的關係等複雜議題,本文將其放在奉獻者信仰對象、寺廟相關文物、奉獻群的地緣現象、社經地位、以及該寺廟所代表的台灣民間寺廟競建等時空情境等,加以審視,以試圖探索其所涉及的物質文化與族群識別關係的可能性與限度。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臺北縣政府、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李乾朗、林瑛瑛(1988)。鄞山寺調查研究。臺北市: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
臺北縣政府、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李乾朗、林瑛瑛(1988)。鄞山寺調查研究。臺北市: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
臺北縣政府、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李乾朗、林瑛瑛(1988)。鄞山寺調查研究。臺北市: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

被引用紀錄


郭懿萱(2014)。日治時期基隆靈泉寺歷史與藝術表現〔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3077
林以珞(2010)。古廟宇新價值:日治中期張麗俊主導下豐原慈濟宮的修築意義〔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0780
張俁霖(2009)。祈願如潮--臺南三山國王廟的建築文化與歷史脈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0635
許嘉文(2009)。廟宇在都市發展歷程之意義與價值 探討-以西門町台北天后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0809200915075400
何佩真(2011)。臺灣傳統廟宇香爐之研究—以清及日治時代台中、彰化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31122010112031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