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34.146
  • 期刊

人性與歷史-從當代儒學的詮釋爭議到孟子人性論的新試探

摘要


儒家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相信大部分的學者都會回答:「人」。亦即孔孟思想最彌足珍貴的,就是對「人性」的探索與對人性尊嚴的肯定。可是,這樣的回答並不充分。因為在過去人類歷史裡,不同民族也都有重要的哲學家在探索這個問題,並且也都做出了不同的貢獻。因此,我們在宏揚推廣儒學的現代價值時,勢必將儒學這種忠於「人性」的思考,在比較哲學的脈絡中,辨識出其與其他文化傳統不同的特質為何。而這也使得我們的學術工作,不得不進入詮釋學的反省中,即面對各種對儒家經典可能的解讀,做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義理判斷與抉擇。本文之作,旨在回顧過去五十年來儒學詮釋的爭議,檢討儒家作為一種倫理學、人性論及形上學,到底具有何種義理性格。大體而言,我們擭致了以下幾個結論。第一是儒家成德之教,與其在西方「規則倫理」還是「德性倫理」中做抉擇,毋寧將其理解為一種關懷「人如何實現自我」的生命的學問。我們通過孔孟即事言理,以及推崇歷史上歷代聖王人格成就的言說方式,可以確認孔孟的思考不重視在知識層面建構客觀普遍的道德法則,而強調如何在實踐層面上興發每個人走向成德之路。換言之,孔孟在倫理學的義理定位上,基本上是「學」、「教」合一的型態。第二,有關儒學在人性論思考上的特色,由於孟子不走西方本質主義的理路,所以「主體性」這個近代西方哲學的概念,其實是容易引起誤解的。我們證諸《孟子》相關文獻,將「人性」理解為一個強調「每一自我性」及「歷史性」、「實存性」的概念,也許是更妥適的。

關鍵字

道德 主體性 倫理學 性善論 四端之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