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5.68
  • 期刊

提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病人接受「第二期心臟復健計畫」之參與率

To elevate the participation rate of patients undergoing second stage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rogram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摘要


背景與目的:臺灣近年來血管相關疾病的發生率和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對於冠心症疾病較嚴重之患者,或者保守治療已無法達到良好改善者,醫師通常會建議執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心臟術後病人需要活動的概念,最早於1885年由德國醫師Max Oertel所提出,他認為心臟術後病人需要接受運動治療。到1970年Karoff 與他的同事設定了更完整的心臟復健,隨著更多標準化與科學的研究逐漸發展,才有今日的心臟復健(cardiac rehabilitation, CR)。心臟復健已被諸多研究證實為心臟術後病人必要之介入措施,過去研究發現心臟術後有參與心臟復健的病人其存活率較高。整體而言,參與心臟復健之病人可降低20 ~ 40%的死亡率。儘管如此,目前臺灣參與出院後第二期心臟復健的比率仍然偏低,以歐洲而言,心臟術後病人進行第二期心臟復健的參與率約30 ~ 50%,由此可見,如何提升臺灣患者在心臟術後進行第二期心臟復健之參與率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希望藉由此次計畫,可以改善心臟術後患者接受第二期心臟復健之參與率。方法:引用美國心血管及肺部復健學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AACVPR) 針對冠心症病人心臟復健計劃之概念,於冠心症急性期後安排早期門診病人第二期之復健計劃,第二期復健計劃包含36 次運動訓練,因此本次計畫從冠心症病人術後1個月後開始進行,而增加病人參與第二期心臟復健之參與率,目的是希望能夠改善冠心症病人之運動能力。本次計畫中,增加參與率的策略包括:(1)設計衛教單張讓病人了解復健的重要性;(2)增加照會物理治療;(3)提供身心障礙手冊申請資訊;(4)提供方便之交通方式;(5)提供患者部分負擔費用減免或補助辦法之相關資訊。分析上述策略介入前、後,患者參與率進行成效分析。結果:心臟術後患者接受第二期心臟復健的比率,從2015 之36%,經過本次計畫後,明顯提升至46%,但仍低於各國之平均值 (75%)。結論:藉由提供衛教 ( 含衛教單張 )、加強醫療團隊溝通、協助解決停車問題、提供費用減免資訊後,此次提升參與率品質改善計畫發現心臟術後患者接受第二期心臟復健有明顯提高。臨床意義:心臟復健是一種整合式的介入治療,確保心臟術後病人在身體、心理與社會層面有最好的表現,藉由本次計畫提升病人參與心臟復健之醫療利用可近性 (accessibility),以利於提升心臟術後病人的健康狀況,建議未來可進一步追蹤病人預後,了解病人後續之生活品質。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黃婉婷、洪玉敏、黃惠鈺、黃湘晴、陳思婷(2022)。提升心臟衰竭病人接受心臟復健照護執行率新臺北護理期刊24(1),108-118。https://doi.org/10.6540/NTJN.202203_24(1).000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