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10.116
  • 期刊

【論文摘要】左側矢狀竇分化不良型血管外皮細胞瘤造成右側偏癱之物理治療介入:個案報告

【論文摘要】Physical Therapy in Left Frontal Parasaggital Anaplastic Hemangiopericytoma Resulting in Right Hemiparesis: A 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顱內分化不良型血管外皮細胞瘤為臨床極少見之腫瘤型態。本篇個案為一位59歲男性,2015年3月開始右小腿開始感覺刺痛與抽筋感;同年7月,右下肢肌力減弱;8月始有垂足現象;9月時,除下肢無力外、出現下背痛與右上肢遠端肌力減弱無法拿筆但近端肌力正常的症狀。2015年10月底開始在台大醫院神經科門診檢查治療,核磁共振影像(2015年11月9日)發現左側額葉後側腫瘤;於11月18日執行腫瘤切除手術;術後右側肌力更為下降,顱部電腦斷層顯示左側額頂葉位置有出血及腦水腫,但無中線偏移。病理報告(2015年12月2日)為分化不良型血管外皮細胞瘤(anaplastic hemangiopericytom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II)。個案因右側肌力與行走功能不足於11月30日開始物理治療介入。本篇目的為探討顱內分化不良型血管外皮細胞瘤預後與短期物理治療方式。方法:本文以「個案處理模式」與「國際功能、失能和健康分類」模式分析個案在行走需持四腳拐且步態不佳的限制。物理治療介入包含以懸吊系統、墊上運動誘發訓練下肢肌力;站姿下誘發下肢腳踝動作、並以微蹲、彈力帶由前方繞過右側膝後方再讓左腳踢球等訓練膝部控制;步態訓練以功能性電刺激與足跟壓力感應墊在跑步機與一般平面行走。結果:短期密集物理治療介入兩週後(一週五次,2015年11月30日至2015年12月15日),右上肢的動作與肌力均回復正常。下肢動作布朗斯壯等級仍為IV;肌張力為正常;而右下肢肌力部分,髖屈曲由2分進步到5分、膝伸直由2分達3-分、踝背屈從0分進步至2+分;站姿平衡方面,靜態站姿平衡正常而動態站姿維持良好;單腳站的部分,右腳為1 ~ 2秒,而左腳從7秒增加至30秒。功能層級方面,行走功能由保護下每秒0.45 m進步至監督下每秒1.11 m速度且行走20分鐘以上。巴氏量表分數由65分進步至95分,其中為上下樓梯仍需保護協助;伯格氏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為54分,其中不足的項目為站姿手前伸(個案僅20 cm)與轉圈走360度(個案在向右轉時大於4秒),此表示個案在站姿平衡及單腳站仍不足。結論:經過兩週密集住院物理治療訓練,顱內分化不良型血管外皮細胞瘤術後個案可達動作上進步與功能上的獨立。臨床意義:此篇主要提供左側矢狀竇分化不良型血管外皮細胞瘤的相關臨床症狀與個案術後恢復表現,藉此提供臨床物理治療重要參考資訊。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