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70.190
  • 期刊

【論文摘要】慢性頸病患者參與物理治療頸痛教室的運動行為改變

【論文摘要】Changes in Motor Behavior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the Physical Therapy Neck Pain Schoo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Neck Pain

摘要


背景與目的:慢性頸部酸痛是常見的臨床問題,但與下背痛相比,影響日常生活功能較少,故測量頸痛問題的功能量表及相關文獻均不如下背痛豐富。過去文獻肯定物理治療頸痛教室對於慢性頸痛患者的短期治療成效,但難以追蹤患者課後運動的遵從性及長期效果。曾有文獻以回診率作為長期療效指標,但無顯著差異。團體運動教室的優點在治療師以一對多進行運動指導,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仍是現行常見的模式。近年來許多領域均開始利用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atical model)探討運動行為,但在物理治療相關運動中甚少使用。跨理論模式中的行為改變階段(stages of change model),可分析病患的運動行為階段變化,有助追蹤課後運動的遵從率,共分為5個時期:(1)無動機也未採取行動的前運思期,(2)有動機但無行為的運思期,(3)有動機和行為但缺乏規律的準備期,(4)已經有規律行為但未超過半年的行動期,(5)規律行為超過半年的維持期。本研究目的探討慢性頸痛患者參與物理治療師指導之頸痛教室前後及2個月後,其運動行為階段及日常功能的改變。方法:本院復健科試行1期3週,每週1堂1小時的慢性頸痛教室課程,收入3位經復健科醫師診察符合慢性頸痛的患者參與。在課程開始前,3週後,課程結束2個月後填寫問卷,包含運動頻率及頸部失能量表(Neck Disabaility Index [NDI],總分50分,分數越高障礙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規律行為定義為每次15分鐘,每週3次,以分析患者的行為模式分期。結果:課程開始前3位個案均 處於運思期,NDI量表總分平均8.67分。課程結束時3位均處於行動期,NDI量表總分平均7.67分。2個月後2位個案維持行動期,1位個案退到準備期,NDI量表總分平均5.33分。結論:個案參加頸痛教室後行為階段有明顯變化,課程開始前均處於運思期,顯示有意願參與課程,即已察覺問題並考慮改變,NDI量表平均8.67分,顯示慢性頸痛在日常生活雖有困擾,但未影響獨立生活能力。參加頸痛教室後,患者開始規律運動,且頸痛困擾有逐漸改善,課後NDI量表平均降低1分,2個月後NDI量表平均降低3.34分,但有1位患者無法持續規律運動行為。臨床意義:頸痛教室有助改善慢性頸痛患者日常功能與疼痛困擾,但追蹤長期效果與運動遵從率相當困難,利用跨理論模式的行為階段模組,能瞭解患者運動行為階段變化,但運動的目的在健康族群與病人族群不盡相同,疼痛的的治癒、維持、復發等因素可能與物理治療運動行為互相影響,需更多研究探討物理治療患者運動行為階段和症狀改善狀況之間的關聯。未來逐步導入跨理論模式完整架構(行為改變階段,決策權衡,自覺效能,改變策略),期望能提高頸痛教室的長期成效。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