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8.94.171
  • 期刊

【論文摘要】利用足底刺激改善巴金森患者凍凝步態之個案報告

【論文摘要】Foot Stimulation for Man in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Freezing of Gait: A 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帕金森氏症為常見的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的動作相關症狀包括:僵硬、動作緩慢、震顫及姿勢不穩,次要症狀包含肌肉動作表現不佳、動作功能受損、步態缺損等問題。患者在步態上常出現凍凝步態或行走速度下降等症狀,導致患者在行走與轉向時遇到困難。本篇個案為一位68歲退休男性,於2012年在臺大醫院神經科診斷帕金森氏症,判斷Hoehn-Yahr Scale為第三級;同年腦部電腦斷層顯示腦部輕微萎縮。陸續於2013 ~ 2015年間觀察到急促步態、凍凝步態、曳行步態等變化,平衡能力亦受影響。2016年起使用單拐於室內行走及電動輪椅協助室外移動。2018年6月腦部核磁共振影像顯示有非特異性白質變化及腦部輕微萎縮,同年9月多巴胺轉運體造影(TRODAT-1 brain SPECT)顯示多巴胺轉運體在兩側紋狀體的結合有中度到重度的減少,表示多巴胺神經元缺損。個案於2018年8月開始接受物理治療,主述為走路困難,曾於轉向時有跌倒的經驗,期望經由訓練讓走路更安全。本篇目的為短期物理治療對巴金森氏症患者步態及平衡的影響,並探討利用足底刺激改善凍凝步態的方式。方法:本文以「個案處理模式」與「國際功能、失能和健康分類」模式分析個案日常活動中行走與轉彎能力困難的限制。物理治療介入為肌力訓練、姿勢矯正、轉向平衡策略、伸展運動、行走訓練等常規訓練。並參考Barbic等人在2014年的論文中的實驗設計,採用徒手進行足底刺激。刺激點設置於兩腳的大拇趾趾尖及第一根蹠骨的底部,兩隻腳共四個刺激點,刺激的劑量逐步增加,直至引起回縮反射就停止並固定刺激強度,一個點刺激6秒後輪替到下一點,四個點輪替完為一回,共輪替四回。結果:短期4週共10堂物理治療(每回約90分鐘)介入後,使用兩種問卷量表:Gait and Falls Questionnaire分數由45進步到41分;Freezing of Gait Questionnaire分數由22進步到20分;平衡測試中兩側單腳皆獨站3秒、平衡策略為使用腳踝作為平衡策略缺少跨步反應、伯格氏平衡量表分數為44分;使用兩支單拐進行10 m行走速度測試由0.6上升至0.8 m/s;最後以6分鐘行走測試顯示行走耐力為150 m,過程表現出9次凍凝步態,其中有6次出現在轉彎時;起身行走測試結果為20 sec。結論:針對帕金森氏症患者進行物理治療可維持並改善其身體動作功能,徒手足底刺激對凍凝步態改善顯示有即時效果。臨床意義:此個案報告顯示徒手足底刺激合併常規物理治療介入可發揮的效果為減少凍凝步態的產生並改善下肢自主動作表現,增進轉彎及行走時的安全性。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