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107.29
  • 期刊

【論文摘要】慢性肩部或下背疼痛之大專舉重選手抓舉動作的運動學、肌肉活化與槓鈴軌跡分析:初步研究

【論文摘要】Kinematics, Muscle Activity and Barbell Trajectory of The Snatch Lift Among Collegiate Weightlifters with Chronic Shoulder or Low Back Pain: A Preliminary Study

摘要


背景與目的:舉重動作的執行起動於下肢,將力量經由軀幹向上傳遞至上肢,最終到達槓鈴以完成整個動作。對於舉重選手來說,慢性肩關節疼痛與慢性下背疼痛是最常出現的運動傷害。這些慢性疼痛除了會造成運動員無法參與練習外,更會影響動力鏈的傳遞進而改變其運動學及競技表現。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比較有無慢性肩部疼痛或慢性下背疼痛之大專舉重選手之動作控制能力,與抓舉動作的運動學、槓鈴軌跡與肌肉活化程度之不同。方法:共招募十六位大專舉重選手,依其疼痛部位將其分為下背痛組(7位)、肩痛組(3位)與控制組(6位)。測試項目包括功能性動作檢測、肩腰部動作控制與肌肉長度測試,及85%最大重量抓舉時的運動學表現、槓鈴軌跡及肌電訊號(myoMETRICS^(TM) Portable Lab, Noraxon U.S.A., Inc., Scottsdale, AZ, USA)。抓舉動作依據過去文獻建議分為七期,擷取每期中運動學及肌肉活化程度的極端值與其發生時間點進行比較。測量結果中連續變項以Kruskal-Wallis測試比較組間差異,以Mann-Whitney U測試進行事後分析;類別變項使用卡方檢定進行比較,以Bonferroni校正進行事後分析。統計水準設為0.05。結果:在抓舉過程中,下背痛組於支撐期時股二頭肌活化程度顯著小於控制組(p = 0.013)。功能動作檢測結果發現,控制組有較高比例的受試者之過頭深蹲表現達到滿分3分,下背痛組則集中在2分(p = 0.008);肩痛受試者的直線前蹲表現較下背痛組不對稱(p = 0.016)。動作控制測試顯示,下背痛組的腰部屈曲控制較控制組差(p = 0.043);肩痛組在外展動作控制測試中較下背痛組更容易出現翼狀肩胛(p = 0.016),且其肩關節控制不良比例較高(p = 0.032)。此外,下背痛組的非慣用側股四頭肌肌肉長度較控制組短(p = 0.021)。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下背痛與肩痛受試者在部分肩背動作控制測試表現較差,未來將充實收案數量以進行傷害相關因子分析。臨床意義:建議在臨床處理慢性肩或下背痛舉重運動員時,考量評估動作控制能力對於傷害的影響。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