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32.116
  • 期刊

【論文摘要】蜘蛛膜下腔出血並經動脈瘤夾除手術之早期復健活動介入:個案報告

【論文摘要】Early Rehabilitation and Mobilization in a Patient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p Aneurysm Clipping: A 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中風後早期離床性活動(early mobilization)的介入,已被提出有助於中風後功能的提升。但是,針對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並不容易執行,因為該中風易出現早期的併發症,例如水腦、再出血、後續性腦缺血和血管痙攣等。其中,血管痙攣,通常於蜘蛛膜下腔出血後的3到4天發生,高峰期為出血後7至10天。因此,臨床上普遍認為此類型的出血個案,早期活動介入可能會增加其發生繼發性腦損傷機率,因此對於早期離床性活動的介入持保留態度。雖然,近年來相關臨床實證文獻指出,對於急性蜘蛛膜下腔出血患者,若於術後4天內將此類患者的功能活動能力提升,可降低其血管痙攣的發生率,同時也不會增加其死亡率或不良預後。但是,相關研究缺乏量表型的功能進展評估的面向,也無明確實際執行流程。因此在臨床上,應用「早期離床性活動介入」在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並不普遍。本篇報告即針對一位53歲患有急性蜘蛛膜下腔出血的男性,在加護中心透過監控生命徵象,進行早期離床活動和功能性動作訓練,以探討早期活動介入對於其動作復原進展的影響,並以客觀量化評估在急性期介入後,患者的意識和活動功能等進步情況。方法:個案依據「個案處理模式」進行評量分析、治療介入,同時個案於加護病房中處理相關併發症且其神經學呈現穩定後,即進行離床性動作訓練。並且在坐姿功能性活動下,也會加強患者的頭部/上背部控制訓練,以及其軀幹主動式的肌力訓練。介入前會以佩爾梅危重患者活動評分量表(Perme intensive care unit mobility score, Perme)評估其起始分數,而後於急性病房出院時的Perme進步分數作為最終指標。另也會使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 GCS)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 FAC)以評估個案於急性期介入前後的進步情況。結果:個案約中風後1個月自急性病房出院,並於此時進行介入後再評估。個案於介入後,其由躺到坐及由坐到站由原無法執行進步到中等協助下即可執行,並能在最大協助下,以單手扶持扶手方式行走約3公尺。個案在Perme量表、GCS、和FAC的結果分別由原來的3/32分、E4M6V(endotracheal)和0級,分別進展成13/32分、E4M6V4分和一級。結論:急性期的早期離床性活動介入,沒有導致本個案的併發症再發生。同時,個案於早期離床性活動介入後,在急性期內即能使個案在功能性活動表現上有顯著進步。臨床意義:針對急性期蜘蛛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在相關的生命徵象穩定後,物理治療於加護病房急性期可進行早期的離床性活動介入。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