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53.5
  • 期刊

【論文摘要】治療肩頸部肌肉對於肌源性顳顎關節障礙患者的療效

【論文摘要】Effect of Neck and Shoulder Muscles Management in the Subjects With the Myogenic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摘要


背景與目的:在肌源性顳顎關節障礙中,除了前述的咀嚼相關肌群外,肩頸部肌群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學者們認為肩頸部肌肉如上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其肌激痛點的轉移痛區域涵蓋著顳顎關節,因此若這兩塊肌肉產生肌筋膜疼痛,亦會使顳顎關節疼痛而導致功能障礙。此外,更重要的是,肩頸部肌群與咀嚼肌群有功能性的鏈結,或是具有協調與神經控制上的關聯,因此這些肌群的肌筋膜疼痛亦被視為肌源性顳顎關節障礙的原因。肩頸部肌肉會發生肌筋膜疼痛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姿勢不良,因此很多學者提出不良的姿勢控制容易導致肌源性顳顎關節障礙。然而,過去鮮少研究針對頸部淺層肌肉的肌筋膜疼痛,以及維持頭肩頸部的姿勢控制能力的頸部深層屈肌,進行療效評估的縱貫性研究。因此本研究目的便是探討頸部淺層肌肉的放鬆以及深層屈肌的訓練對於顳顎關節活動度的改善效果。方法:本研究徵召38位受試者參與實驗,男性16位,女性22位。收案條件為(1)具有頭部前移姿勢,(2)張嘴時下頷有偏移現象。而排案條件為(1)頸部曾有手術病史,(2)目前正進行牙齒矯正術。將所有受試者進行隨機分配:A組運用stabilizer進行頸部深層屈肌的訓練,起始壓力值為20mmHg,做10下收縮,休息1分鐘後,進行下組增加2 mmHg,直到30 mmHg。B組進行動作肌的放鬆,運用picking up手法施於胸鎖乳突肌,每次3分鐘,運用ischemic compression技巧放鬆提肩胛肌,每次一分鐘。每週3次,為期6週的療程。以超音波掃描儀偵測嘴巴開合時下頷髁突前移的距離,代表顳顎關節的活動度。以肌張力測量儀測量胸鎖乳突肌及提肩胛肌之肌張力;以動作分析儀評估不良姿勢,由顳骨乳突、第七頸椎棘突的連線與垂直線在矢狀面的夾角視為頭部前移角度;第七頸椎棘突、肩峰的連線與垂直線在矢狀面的夾角視為圓肩的角度。結果:比較治療前後,A組顳顎關節活動度分別為7.6 ± 2.1, 12.3 ± 2.8 mm (p < 0.001);頭部前移角度41.2 ± 4.8, 27.5 ± 6.4°(p < 0.001)。B 組顳顎關節活動度8.5 ± 2.2, 10.9 ± 3.3 mm(p= 0.003);頭部前移角度39.4 ± 4.7,22.2 ± 7.9°(p < 0.001)。比較兩組治療後的效果,僅胸鎖乳突肌的硬度244.6 ± 38.1, 216.8 ± 26.8N/m(p =0.013)與頭部前移角度(p = 0.029)有顯著差異。結論:本實驗結果顯示,無論是對深層姿勢肌的訓練或是淺層動作肌的按摩放鬆,都可以有效增加肌源性顳顎關節的活動度;兩組也都顯著的改善頭部前移姿勢。但在降低肌肉硬度的效果上,仍以按摩組的胸鎖乳突肌較有效。兩組治療對於圓肩姿勢的改善,均不具效果。臨床意義:若要利用運動治療改善肌源性顳顎關節障礙的張嘴活動度,則建議指導深層頸屈肌的訓練;但若同時想降低頸部肌肉僵硬,則仍需治療師給予肌筋膜放鬆治療。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