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9.180.76
  • 期刊

【論文摘要】物理治療合併疼痛諮詢對於肌肉骨骼系統疼痛患者短期效益之初探

【論文摘要】Preliminary Study on Short-term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Therapy Combined With Pain Counseling Skills for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Musculoskeletal Pain

摘要


背景與目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有20~33%的人患有肌肉骨骼傷病,在臺灣,2018年健保資料若以疾病別分析,肌肉骨骼系統及結締組織疾病為西醫門診就診件數第二名。該疾病通常會造成疼痛及功能受限。顯見不論在國內或國外受此困擾或就醫者相當多。在過去該疾病所造成之疼痛大多以生理角度解釋其成因,但Engel學者則認為疼痛是大腦綜合生理、心理及社會等三個面向之因素相互影響後所產生之判斷結果。Curtin等學者在2017年研究顯示對於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病人而言,疼痛的負面認知或焦慮感越多,則其疼痛程度或嚴重度將越顯著,該學者建議正念(mindfulness)是打破慢性疼痛循環的有效策略。Darlow等學者在2013年研究發現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會顯著改變下背痛病人對於疼痛來源的認識與信念,甚至其影響會長達數年。Simon學者認為肌肉骨骼疼痛患者治療時除了徒手或運動介入外,更應給予病人正確疼痛來源認知及正念提升的疼痛諮詢(pain counseling skills)。但過去在臺灣由於臨床治療時間、人力等因素的考量,鮮少利用疼痛諮詢介入該族群及成效探討。故本篇研究目的為針對肌肉骨骼系統疼痛病人利用物理治療合併疼痛諮詢的短期效益之初探。方法:本研究收取自花蓮慈濟醫院復健部經醫師診斷肌肉骨骼系統疾病需接受物理治療之患者。介入內容為由物理治療師執行物理治療及疼痛諮詢。其中,疼痛諮詢包括仔細問診、帶領病人重新認識疼痛來源及安全的挑戰、發現身體改變等部分。於介入前、後記錄舒服指數(comfortable rate)、信心指數(confidence rate)、角度變化量之比例及病患自覺功能量表(Patient-Specific Functional Scale)。利用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比較前後改變之差異,p值< 0.05即達統計顯著差異。結果:共收錄12位患者,6位女性,年齡47.1 ± 18.3歲,介入次數3.3 ± 1.8次。發病到第一次介入時間為10.8 ± 14.4月。各項參數之Z檢定值為-2.95~-3.07,檢定統計量p值均小於0.05,達顯著差異。結論:物理治療合併疼痛諮詢對於肌肉骨骼疼痛之患者有短期效益,包含舒服程度、自身信心程度、關節活動度及自覺功能改善。惟個案數較少或長期效益仍需後續研究探討。臨床意義:對於肌肉骨骼疼痛之患者,除物理治療介入外,建議可再合併疼痛諮詢,以期待患者有更全面的助益。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