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24.134
  • 期刊

【論文摘要】運用肺復原策略協助一位長期使用呼吸器患者移除氣切套管返家之呼吸照護經驗

【論文摘要】Experience of respiratory care with application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to facilitate removal of tracheal tube for a long-term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

摘要


個案報告動機:病人病程進展至需要長期使用呼吸器或嘗試脫離呼吸器失敗多次後,臨床上會建議病人與家屬,考慮讓病人行氣管切開術,以利抽痰及減少呼吸道阻力,但當病人從插管的狀態改成氣管切開手術時,術後氣切套管的留置,產生無法有效溝通,焦慮、恐懼及身體心像改變等負面情緒,易讓臨床人員疏忽。故藉此個案分享一位長期使用呼吸器患者,運用肺復原策略,移除氣切套管返家之呼吸照護經驗。呼吸治療評估:個案為69歲女性,7/1因發燒,噁吐、腹瀉入急診,腹部電腦斷層:肝膿瘍,經治療入加護病房。7/3發燒、呼吸喘、血氧低給予插管,進行呼吸器通氣、CXR:雙側肺浸潤。於加護病房治療期間,呼吸器脫離困難,8/5轉呼吸照護中心,仍無法脫離呼吸器,8/30執行氣切手術,9/15轉呼吸照護病房,接續進行呼吸訓練,教導個案腹式呼吸及上肢運動,鼓勵自行咳嗽及翻身,因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提供濕氣、霧氣與抽痰,呼吸音出現喘鳴聲,給予支氣管擴張劑,脫離指標呈現RSI:75bpm/L,PImax:-28cmH2O,PEmax:+20 cmH2O,(見表一、圖一),10/21嘗試使用T-piece2小時,之後漸延長時間,訓練期間,觀察到個案表現出無法有效溝通產生焦慮及身體心像改變的情緒低落反應,與醫師討論後,擬定呼吸照護計畫,運用肺復原策略協助移除氣切套管。(表格略)呼吸治療問題確立:1.活動無耐力/導因:長期臥床。2.呼吸道清除功能失效/導因:痰液黏稠、自咳差。3.呼吸器戒斷反應功能失常/導因:呼吸器脫離困難。4.言詞溝通障礙/導因:因氣切發音動作受損。呼吸治療措施:1.活動無耐力:(1)執行上肢運動每日2次,1次10分鐘,(見表一、圖一)(2)鼓勵每2小時自行翻身,(3)教導個案執行腹式呼吸及咳嗽技巧。2.呼吸道清除功能失效:(1)執行胸腔物理治療(拍痰器使用及姿位引流)每日2次,1次30分鐘。(2)在呼吸訓練使用T-piece期間,給予潮濕加溫器,提供足夠的濕氣及霧氣,減少痰液黏稠度,以利痰液易咳出。(3)呼吸音出現喘鳴聲,給予支氣管擴張劑。(4)鼓勵個案配合腹式呼吸及咳嗽技巧,自行將痰液咳出,必要時給予抽痰。3.呼吸器戒斷反應功能失常:(1)使用T-piece給予呼吸訓練,每日2小時,逐日依病人生命徵象,逐漸延長T-piece使用。(2)休息時使用呼吸器,減少呼吸肌疲乏的發生。4.言詞溝通障礙:(1)11/4開始T-piece訓練,每日12小時,評估corking的可行性:開始corking前先清除痰液及口鼻分泌物,氣囊抽出後,使用“軟木塞”(我們用抽血管上的塞子)塞住氣切管的管口處,訓練病人使用口鼻呼吸並嘗試發聲,由單一字元開始漸延長單字量,每日一次,一次30分鐘。(2)11/4-11/11個案開始說話,並使用平板與家屬進行溝通,每日一次,一次20分鐘。(3)11/12移除氣切套管,移除後傷口用水溶性優碘消毒,並使用紗布覆蓋。結果評值:個案執行肺復原運動、呼吸訓練及以上呼吸治療措施後,個案脫離指標呈現RSI:72bpm/L,PImax:-60 cmH2O,PEmax:+80 cmH2O,於11/12成功脫離呼吸器並移除氣切套管,出院前個案能自行咳痰及說話,大大增加個案自信及喜悅,並於11/15帶著愉快的心情出院返家。結論與討論:個案因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長期使用呼吸器,屢次呼吸訓練屢次失敗,接受建議做氣切手術,轉至呼吸照護病房,個案因氣切導致言詞溝通障礙及身體心像改變,感到沮喪及失落。藉由肺復原策略及呼吸訓練後,成功脫離呼吸器並移除氣切套管,大大增加個案自信心及正向情緒,並於11/15出院返家。藉此瞭解到照顧此病人時,除了需維持呼吸道通暢外,更應該重視病人的心理狀態與身體心像的改變,同時讓身心負擔降到最低,以提升良好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