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7.0.192
  • 期刊

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爲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

Using Poetry is A Socioculural Act Mode: The Tentative Theory on Constructing "Chinesepoetryuselogy"

摘要


本論文旨在反思近、現代中國古典詩學的詮釋取向;從而提出另一種新的詮釋視域。
近、現代的中國古典詩學,往往把詩看作是一種靜態的語言形構,藉由聲律與意象引發讀者的審美經驗;必須是「無關實用」而以表現「自身之美」爲目的之詩,才是藝術性的「純詩」。
這種詮釋無法完全解明中國古代詩歌文化現象的意義。其實,在中國古代,「詩」無所不在;知識分子普遍地將它當作特殊的言語形式,使用於各種社會互動。因此,「詩之用」是中國古代特殊的社會文化行爲現象。本論文乃從「詮釋社會學」(interpretive sociology)的視域,提出另一種詮釋取向,其基本假定是:「用詩,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行爲模式;而詩,就是這種行爲模式的中介符號」。在這個基本假定上,本論文試圖提出一套建立「中國詩用學」的構想。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1973)。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1973)。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何晏集解、邢昺疏(1973)。論語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疏(1973)。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鄭玄注、賈公彥疏(1973)。周禮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被引用紀錄


夏婉雲(2013)。臺灣詩人的囚與逃──以商禽、蘇紹連、唐捐為抽樣〔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3.00375
江毓奇(2009)。《莊子》「典範人格」義蘊的詮釋與重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9.01286
李宜學(2009)。李商隱詩接受史重探〔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9.00244
佘筠珺(2015)。臨場展演與書寫技藝:社交視域下的夢窗詞〔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0941
邱怡瑄(2009)。紀昀的試律詩學〔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04-081120101622338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