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56.46
  • 期刊

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

摘要


本文主要的論題是:「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所謂「詩用」,指的是把「詩」當作「社會行為」的「語言媒介」去使用。所謂「社會行為」是一種具有「特定動機」並指向他人的行為。而一種「社會行為」如歷時性或並時性地有多數人反覆操作,形成「行為模式」,即是「社會文化行為」,當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普遍地發生,即可稱之為「社會文化行為現象」。至於「集體意識詩用」即指「詩」的社會性效用在於表現集體的存在經驗與實現集體共有的最高價值。 一般文學史所指「復古派」之唐代詩人,如陳子昂、李白、元稹、白居易等,都主張詩必須具有諷諭政教的效用。本論文以這些詩人群為考察對象。但是在方法上擺脫「文學本位」的立場,轉由社會學的進路,將他們的詩歌創作視為「社會文化行為」,而從「原因動機」與「目的動機」去探究他們此一行為的社會性意義。 研究的結果,發現唐代詩人這種「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頗為普遍,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現象」。並由他們「目的動機」的差異,而區分為「向下實指」與「向上虛喻」二種類型,各為風雅之推極與離騷之變調。

被引用紀錄


林玉玫(2017)。蘇門詞人「主體意識」與詞作「文人化」現象研究〔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7.00568
楊婉培(2008)。方回《瀛奎律髓》詩學體系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8.00745
李奇鴻(2015)。「詩聖」的一個面向:杜詩中的「家國聯繫」表現模式〔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5.00004
佘筠珺(2015)。臨場展演與書寫技藝:社交視域下的夢窗詞〔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0941
張俐盈(2014)。清代「李詩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086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