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23.30
  • 會議論文

科學傳播5W模式之探索性分析-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學營隊為例

摘要


在全球化衝擊所產生的影響下,隨著數位科技與媒體的不斷變革以及科學傳播理論不斷的發展,身為一個提供豐富經驗的探索環境,具備實物情境能鼓舞參觀者去探索、操作和投入其中等特質的科學博物館,從透過科技展示的單向傳播轉變為與參觀者的互動傳播,重視如何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的科學博物館已嚴然成為科學傳播中不可或缺的媒介。隨著科學傳播在台灣的不斷發展,相關的學術研究需求逐年提升,足見其日益受到國內各產業及學術的重視,然其研究主題往往偏重及環繞在媒體、科學家與科學普及活動成效的研究(廖詠年,2011),關於博物館在科學傳播之相關研究相較為少。以培養具有科技素養及科技創造力的公民,是現階段科學博物館持續努力的核心任務。而位於南台灣大型科學博物館之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簡稱科工館)透過許多的活動方式例如大型競賽、特展主題動手做活動、冬夏令營、講座、館外參觀等不同型態,將博物館的科普教育目的與觀眾緊密作連結。特別在冬夏令營的活動設計上,近年來主題更是結合環境趨勢呈現多元的樣貌及不同年齡層。為拓展科學傳播的範圍,也陸續推出電子化行銷、社交媒體、階段性行銷,於103年更透過同仁努力至館外的行銷,以創新方式獲得學校資優生班級的支持及參與。而為能驗證冬夏令營的成效與學員需求,除了冬夏令營時進行觀眾滿意度調查之外,在冬夏令營期間也發放活動回饋單予家長和中高年級學員填寫,調查結果的營隊整體滿意度均達到90%,印證學員對活動的認同度。另外常會出現開放報名後數小時,即有多班額滿及增班情形,足見科工館的科學營隊頗受民眾歡迎,已成為民眾參與度甚高的極佳活動。本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研究場域,採用次級資料分析和參與觀察法,蒐集現階段科工館辦理之科學活動相關文獻資料。以Lasswell H. D.(1948)所提出之5W傳播模式,由科普主體、科普內容、科普媒介、科普對象、科普效果五大要素,針對101-103年之冬夏令營隊活動,描述其科學訊息傳播由傳播者到接收者的過程,進而暸解科學博物館在推動科普活動時,為了獲得最佳科技傳播效果之途逕與方法,並從中分析其傳播主體的博物館組織性質,受眾歡迎的科普內容特徵及傳播內容的貼近性,傳播管道的多元化和融合趨勢,以及基於問卷調查的傳播成果,最後並提出相關建議以利未來後續推動之參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