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31.239
  • 會議論文

以竹塹舞人舞蹈劇場2003年肢體開發課程爲例初探台灣社區舞蹈經驗

摘要


隨著社區主義的高漲,藝文界也逐漸回歸本土與在地藝術的扎根,然而關於社區舞蹈的研究卻未見有論述與討論。本研究以乘著社區總體營造風潮而生,台灣第一個社區舞團-竹塹舞人舞蹈劇場爲研究對象,以該團2003年肢體開發課程爲例,探究社區舞團的特質、功能與意義。本研究以瓊.蕾森(June Layson,1995)的舞蹈歷史研究法與舞蹈史料蒐集法爲理念基礎,透過田野調查,與研究對象進行訪談,發展出適於本研究的方法與架構。全文共分五大部分:一、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對象、範圍與方法,以及文獻探討。二、社區舞蹈的定義。三、竹塹舞人舞蹈劇場的成立與其社區舞蹈理念之轉變。四、竹塹舞人舞蹈劇場肢體開發課程。五、結論。本研究發現,竹塹舞人舞蹈劇場由演出、觀念與表演形式的推廣到課程發展,至更多非專業者、民眾的參與加入,在其「實踐」與「人爲最大資產」的理念下,逐漸發展出屬於竹塹舞人舞蹈劇場的社區舞蹈精神,散播人人皆能自由舞蹈的精神與種子。其主張與實行真誠而平衡的展現在竹塹舞人舞蹈劇場的每一位成員及其關係上:1、重視參與和實踐,2、民主的組織、決策與溝通,3、平等對待、相互尊重,並珍視個人獨特的特質,4、自由地分享生活或藝術上的創作與表達,創造整體和諧。綜合以上發現,研究者認爲竹塹舞人舞蹈劇場的社區舞蹈精神超越了領導者/被領導者、創作者/觀賞者、藝術/非藝術、專業/非專業的界線,其理念、熱情和參與實踐的經驗,皆是透過「人」-其關心與培植的主軸,做爲流動的媒介,傳承、傳播與影響。社區舞團的存在,在於提供了一個園地,讓社區舞蹈無形的文化與精神凝聚、流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