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6.176
  • 學位論文

藝術潮流的衝擊與交會:日治時期魏清德的論述與收藏

The Impact and Contact of Art Streams: The Taiwanese Journalist Wei Qingde’s Art Discourse and Collection in Colonial Taiwan

指導教授 : 顏娟英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魏清德(1887-1964)為日治時期著名的新聞人與漢詩人。他出生於清末,自幼受到作為漢書房教師的父親薰陶,奠定了他在漢詩文方面的興趣與基礎。然而,在日人統治臺灣後,他也順應時代潮流的變遷,進入公學校、國語學校師範部就讀,接受新式教育的洗禮,往後更憑藉著漢詩文的才華,與來臺日籍文人切磋交遊,並於1910年獲得進入臺灣日日新報社任職的機會,從此展開作為新聞人的活躍生涯,直到1940年為止。進入國府時期後,魏氏轉而擔任臺灣省合會儲蓄股份有限公司常務董事兼總經理,但仍持續參與詩社活動,浸淫於漢詩文創作中,直至1963年去世前一年,還獲得國際桂冠詩人協會所頒與之中國桂冠詩人美譽,其在漢詩文方面的表現可見一班。 除了文學之外,作為一位具有深厚漢學素養的文人,魏氏也有著多方面的興趣,如新時代的趣味──園藝即是其中之一,而他在中國傳統書畫方面也有欣賞的能力與品味,並且收藏豐富,此點從他日治時期任職報社時發表在《臺灣日日新報》上的許多介紹、評論藝術的文章便可得知。他與眾多中國、日本、臺灣文人藝術家的交遊往來,不僅形成一面複雜的人際網絡,也豐富了他在詩文藝術方面的眼界。作為一位具有傳統漢學根柢而又同時兼具新時代職業角色──新聞人的人物,魏氏藉由任職臺灣日日新報社的職務之便,把自己的書畫興趣全面地介紹給廣大讀者,並不時對書畫藝術乃至於臺府展作品加以評騭。他儼然是以藝術評論家兼書畫收藏愛好者的身分,藉著報紙專欄文章把他所感興趣的、所認為值得推薦的書畫家、作品與觀點讓大眾知曉,無形中確實發揮教育大眾的意義。除此之外,魏氏為人所熟知的、幫助臺籍藝術家的例子,則是他為黃土水奔走募款,促成龍山寺《釋迦像》一作完成之事。由此亦可見他與部分日治時期臺灣藝術家關係友好,因此,了解魏清德其人,有助於我們從不同面向理解尚待理清的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面貌。 魏氏在臺灣美術史上身兼美術評論者、贊助者與書畫收藏家的多重角色,其在臺灣美術史方面的活動軌跡與影響實為令人深感興趣的題材。然而,由於日治時期圖像作品資料的缺乏,研究者長期以來除大量日治時期的報紙刊物外,很難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並釐清魏氏日治時期在美術方面的活動。儘管長久以來魏氏便以豐富的書畫收藏和涵養為人所知,但在無緣得見其書畫收藏的情況下很難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幸而2005年與2007年,魏氏的四個女兒魏淑順、魏美婉、魏秋婉、魏豐珍,與孫女魏如琳、孫子魏拙夫,陸續將其各自分得的魏氏書畫文物部分捐與國立歷史博物館,總計327件。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用心整理、研究下,方得在2007年11月於該館的「魏清德舊藏書畫捐贈特展」(展出日期2007年11月30日-2008年1月27日)中將魏氏書畫收藏呈現於世人眼前。 筆者於2007年8月起,即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組協助「魏清德舊藏近代書畫捐贈展」搜集與整理資料的工作,有幸得以親近第一手資料並擬定碩士論文題目,展後仍持續蒐集魏氏發表於《臺灣日日新報》上的詩文資料,並將日文原文進行中文翻譯工作。有鑒於目前對魏清德其人與事蹟了解的不足,筆者將以魏氏後人捐贈給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魏氏書畫收藏作為第一手的核心研究資料,並配合魏氏發表於《臺灣日日新報》的大量藝術論述文章,試圖重建魏氏個人的角色定位最後將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魏氏在日治時期美術活動中的貢獻。 藉由深入觀察活躍於日治時期的新聞人魏氏和他的書畫收藏,我們不難發現在日治時期美術發展中,除了成為媒體與年青知識分子所關注的新興官辦臺府展外,另有一股清流屬於傳統的書畫活動與對傳統書畫的品味愛好,關心的人數也許不多,卻穩定成長的情況。在此變動的新時代中,知識分子舊品味的延續,不僅提供中國與日本的因素在臺灣交會的機會,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日治時期臺灣美術豐富、複雜而又多元的面貌,值得我們深思。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五十殿利治著,陳譽仁、顏娟英譯,〈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藝術學研究》,第四期(2009年4月),頁1-52。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1992。
張修慎,〈戰爭時期台灣知識份子心中關於「民俗」的思考〉,《台灣人文生態研究》,9卷2期(2007.07),頁1-20。
陳葆真,〈從陸治的《溪山仙館》看吳派畫家摹仿倪瓚的模式〉,《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一期(1994年3月),頁63-94。

被引用紀錄


徐淑賢(2012)。台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1930-1940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2.00242
楊湘玲(2011)。臺灣古琴音樂之文人性傳承〔博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1.00131
郭懿萱(2014)。日治時期基隆靈泉寺歷史與藝術表現〔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3077
黃琪惠(2012)。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2306
王品涵(2010)。跨國文本脈絡下的臺灣漢文犯罪小說研究(1895-194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216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