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以歷史研究途徑和文獻分析法,從國民黨政權處理政治異議人士的模式著手,以美麗島事件為中心,比較美麗島事件前後這個處理模式的運用有何不同,來瞭解美麗島事件對戰後臺灣政治的影響。 美國民黨政權在臺灣建立特殊的強人威權體制,以綿密的情治網絡、法令的創造和解釋權及易受政治力操控的司法,控制臺灣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壟斷臺灣大多數資源,國民黨政權及其領導者在臺灣,擁有在中國大陸時期無法比擬的統治權威。為求政權長久穩固,大量製造政治案件,打壓潛在敵人。 對於敢於挑戰國民黨政權的政治異議人士,國民黨政權有眾多方式可以選擇,在嚴密監控下,可以拉攏利誘也可以構陷打壓,形成處理政治異議人士的模式,美麗島事件前,處理模式的運作相當順利,政治異議人士對於國民黨政府的反抗,是零星且短暫的,直到美麗島事件期間才有所改變。 美麗島事件期間,國民黨政權不僅統治正當性受到質疑,其壓制政治異議人士的方法、手段,正當性也愈來愈受到質疑,國家安全漸不能成為妨礙民主、自由的藉口,處理政治異議人士模式所發揮的效果遠不如事件前,政治異議人士已無法像美麗島事件之前能夠任意擺布,國民黨政府被迫修正其對待政治異議人士的模式,必須與他們妥協或提出政治民主化與自由化的改革來強化其統治正當性,這些改革逐漸削弱國民黨統治權威,迫使製造政治案件的各項法令修改、各機關調整職權,白色恐怖時代隨之結束。
Regarding dissident, KMT has the multitudinous ways to be possible to choose, under the strict monitoring, may win over also may frame them up, or suppression, these forms the processing pattern.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processing pattern the operation, as well as around comparison "Formosa incident" the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