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185.226
  • 學位論文

明代官窯的伊斯蘭裝飾要素-以正德(1506-1521)官窯所見阿拉伯文與波斯文紋飾為例

Islamic Decorative Elements in Ming Dynasty Official Wares – Using Arabian and Persian Decorative Patterns from the Cheng-te (1506-1521) Official Kiln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 謝明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探討明代官窯中的伊斯蘭裝飾要素,並以正德官窯帶有阿拉伯文與波斯文裝飾要素的作品為考察重點,以回應過去學界對於正德官窯阿拉伯文與波斯文裝飾現象的解讀。經由耙梳歷史文獻,交叉比對作品之器形與紋飾的內涵,可知正德皇帝個人意識透過西北回族宗教文化思想的潛移默化,而誕生這群數量龐大且風格特殊的阿拉伯文與波斯文瓷器,從作品上的紋飾組合,也可知此時新的伊斯蘭美術要素已融入正德官窯作品當中。相對於明初官窯中沈浸、吸收伊斯蘭美術要素,正德官窯飾有阿拉伯文與波斯文字的作品,則是僅存於明代中期官方伊斯蘭宗教文化的產物,釉上紅彩作品的小經文字與波斯文款識,也證明正德朝帝王個人對其官窯瓷器之風格樣式具有強烈的主導性;此外,正德官窯作品更成為明代中期以後景德鎮民窯與漳州窯作品銷往伊斯蘭市場的典範。因此,筆者認為,正德官窯瓷器的製作程序、風格與使用脈絡,已經具體而微地呈現整個明代陶瓷器中的伊斯蘭面貌。

關鍵字

明代官窯 正德官窯 伊斯蘭 瓷器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石守謙,〈明代繪畫中的帝王品味〉,《文史哲學報》第四十期,(臺北:國立台灣大學,1993),頁225-291。
邱仲麟,〈皇帝的餐桌:明代的工膳制度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第34期(2004:12),頁1-42。
謝明良,〈記黑石號(Batu Hitam)沈船中的中國陶瓷器〉,《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3期(1992.9),頁1-60。
謝明良,〈十五世紀的中國陶瓷及其有關問題〉,《故宮學術季刊》17:2(1999),頁123-146。
葛壯,《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被引用紀錄


金恩慶(2014)。15世紀中期中國景德鎮窯青花瓷研究 - 兼談15世紀朝鮮官窯相關議題〔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4.00248
林廉穎(2010)。明代景德鎮單色釉官窯瓷器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04534
陳立筠(2012)。明初釉裡紅瓷器之研究——以洪武、永樂、宣德三朝為範圍〔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9206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