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探討明代官窯中的伊斯蘭裝飾要素,並以正德官窯帶有阿拉伯文與波斯文裝飾要素的作品為考察重點,以回應過去學界對於正德官窯阿拉伯文與波斯文裝飾現象的解讀。經由耙梳歷史文獻,交叉比對作品之器形與紋飾的內涵,可知正德皇帝個人意識透過西北回族宗教文化思想的潛移默化,而誕生這群數量龐大且風格特殊的阿拉伯文與波斯文瓷器,從作品上的紋飾組合,也可知此時新的伊斯蘭美術要素已融入正德官窯作品當中。相對於明初官窯中沈浸、吸收伊斯蘭美術要素,正德官窯飾有阿拉伯文與波斯文字的作品,則是僅存於明代中期官方伊斯蘭宗教文化的產物,釉上紅彩作品的小經文字與波斯文款識,也證明正德朝帝王個人對其官窯瓷器之風格樣式具有強烈的主導性;此外,正德官窯作品更成為明代中期以後景德鎮民窯與漳州窯作品銷往伊斯蘭市場的典範。因此,筆者認為,正德官窯瓷器的製作程序、風格與使用脈絡,已經具體而微地呈現整個明代陶瓷器中的伊斯蘭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