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210.17
  • 學位論文

國語流行歌曲成為經典之過程:以紅包場作為實踐場域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the Classic of Mandarin Popular Songs: The Case of Red-Envelope Pub as Fields of Practice

指導教授 : 李碧涵

摘要


國語流行歌曲經歷了半個世紀以來,透過時間的淬練,對於不同世代、不同族群的聽者各自產生了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經典」歌曲,現今市面上也不斷推出名為「經典」的唱片專輯,在一片復古與懷舊風潮中,對於往日時光的懷想成為新的時尚。本研究透過國語流行歌曲的發展簡史,歸納出「傳統流行美聲」與「新的流行美聲」兩種不同的詮釋風格,用以區別40、50年代源於上海香港的「老歌」,以及60年代源自臺灣本土音樂創作的「中古歌」,還有80年代以來商業流行歌曲等,這三類歌曲的「韻味」各有不同,也代表著國語流行歌曲不同時代對於歌曲詮釋的要求。紅包場自70年代出現以來,吸納了演唱早期老歌及中古歌的歌手,成為現今僅剩的老歌與中古歌曲的表演場合,再加上客人給予欣賞的歌手「紅包」這樣獨特的現象,發展出西門町紅包場獨特的紅包場文化。在紅包場內經年累月,每日大量被演唱的老歌、中古歌曲透過紅包場內歌手和樂師的實踐後,也有著經典曲目的產生。紅包場歌手因為能唱出老歌和中古歌的韻味而保留了歌曲的原汁原味,成為客人前來尋求回憶的最大動力。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呂鈺秀(2003)臺灣音樂史。臺北市:五南。
黃葳威(1999)文化傳播。臺北市:正中。
Bourdieu, Pierre(1984)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Stokowski, Patricia A.(2001)休閒社會學。吳英偉、陳慧玲譯。臺北市:五南。
洪芳怡(2005)上海1930-1950年代,一則參差的傳奇:周璇與其歌曲硏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被引用紀錄


劉建志(2012)。當代國語流行歌曲創作及相關問題之研究 — 90年代迄今之考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1235
林靜怡(2010)。歌曲創作的美麗與哀愁-國治時期查禁歌曲管制體系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1124
盧開朗(2010)。翻唱曲的政治經濟學 ─ 改自韓國曲的國語歌曲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0518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