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09.30
  • 學位論文

自我比較與互相比較:教改思潮下國小教學評量研究

指導教授 : 顏學誠

摘要


筆者在本論文嘗試論證兩個論點。第一,「信任」是社會運作相當重要的一環,學校教育體系自然也不例外。而在主流教改論述強調「自我比較」的評量方式下,不但缺乏足以令人信任的資訊,而且在教改成效遭質疑之際,本研究認為這是小學教育體系的「信任危機」。在此,筆者採用「客位觀點」(emic perspective),論證「互相比較」的評量方式正是實務現場面對「信任危機」的因應之道。也因為採用客位觀點論證,所以採用互相比較的評量方式因應信任危機,並不一定為實務現場的小學老師所意識到。往往對他們而言這是理所當然的,而沒有意識到這與「信任」有關。 第二,在主流教改論述之下,「反升學主義」成了政治正確的價值判斷,並以此來理解輿論斷學校實務運作。而筆者不但要論證這套「反升學主義」論述具有政治正確地位,而且更要說明當研究者(尤其是教育學者)被這套論述所影響,對於現象的解釋就像帶了一副「有色眼鏡」,偏頗的觀點在習以為常之下,不自覺地將「互相比較」化約為「升學主義」,而忽略了教育實務上所面臨的根本問題:「信任危機」。在此,筆者從「主位觀點」論證教改論述有著一套二元對立的價值觀,主張個人本位與自我比較,反對社會本位與互相比較。而且這種二元對立的關係是一種取代性的演化關係,也就是說教育改革是要去除「升學主義」(社會本位),邁向「以人為本」(個人本位)的理想教育。而這個研究觀點的反思之所以可能,是奠基於人觀研究對「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討論,反省這一套二元對立的論述在解釋現象上的不合理。

參考文獻


2003 教學評量之信念探究:松竹梅三個個案詮釋暨啟示。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1):137-62。
1999 打破分數的迷思。師友388:26-9。
1994 總統在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開幕典禮致詞。教育部公報235:19-20。
2003 誰捉弄了臺灣教改。台北:心理。
1999 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