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82.23
  • 學位論文

論附身:從梅洛龐蒂投身概念出發

A Study on Possession Through Merleau-Ponty’s Perceptual Engagement

指導教授 : 張國賢

摘要


本文透過附身現象展開主體研究,論述哲學史當中的「主體經驗」進入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後的可能性。笛卡爾式的獨我論主體和理智主義的客觀性無法解釋、描述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體經驗,換句話說,在前述理解與建構下的主體不會被附身,因為作為「為己存有」的主體,與「在己存有」的物與世界分離,無從建立存在與其背景的關係。此問題在當代也具有特殊性,即我們比以往更暴露在資訊與他者的影響,卻同時缺乏與世界連結的場景。主體早已不是高坐在王位上的單數自我,而是與他者混同、可被置換的複數自我與交互主體。可是我們真要毫不猶豫地迎接一種差異哲學當道的、無主體的論述嗎?是否有更貼近日常真實、更適用於描述當代的主體經驗的路徑?相對而言,精神分析與心理學定義之情結與病症更能回應當代主體經驗之真實,但其線性、私人史觀卻將個體與世界切割開來。在理論和現實中失去主體的危機裡,梅洛龐蒂的「肉身主體」也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方向。 在此研究論文中,首先將說明附身現象於哲學史脈絡的定位,和圍繞其所展開的主體研究,並指出其在反映當代主體之真實的不足之處。接著我將以梅洛龐蒂由身體圖示所展開的肉身主體為基礎,以超越為己存有和在己存有之對立的「在世存有」來論述附身現象當中,關於主體與世界的問題。其後,我將以此論述脈絡連結相關精神分析理論,尋找兩者對交互主體共鳴、互文之處。最後則回應如附身為可能,則主體如何自由的問題。

並列摘要


本論文以中文書寫,作者無提供英文摘要。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John 4:1
Adorno, Theodor W. Zur Metakritik der Erkenntnistheorie Drei Studien zu Hegel (1956) Suhrkamp 2003
Aristotle, Metaphysics, Book V, 1025a25
Artaud, Antonin. trans by Mary Caroline Richards, The Theatre and its Double, New York: Grove Press, 195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