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4.230.29
  • 學位論文

儒學,公民,與道德教育:以孟子,康德,亞里斯多德的對比展開

指導教授 : 林安梧教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 要 台灣社會近十幾年來由威權走向開放自由,政治制度的解放並未帶來思想與心靈真正的解放,因而導致社會亂象叢生,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最能體會社會失序對莘莘學子帶來的思想衝擊,追本溯源,社會種種問題之癥結在於:學校教育偏重智育而忽略德育,導致追求競爭、唯利是圖、無所不用其極的時代精神。因此,本研究企圖從東西方的道德教育哲學理論中尋找出適合現代台灣社會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精神與發展方向,尤其期待在自身根源文化-儒學-中尋求最根本的解決方向,希望能理解當今社會與教育諸多問題的病根與解決方法。 中國教育思想最完備的莫過於儒家。孟子繼承孔子「仁學」而加以發揚光大,他以性善論作為道德哲學的基礎,提出「三辨之學」,確立人之為人的價值與尊嚴,並期待能以內聖的修己功夫,推擴到社會,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以建立祥和的社會。而西方的道德哲學家以亞里斯多德的「德性論」和康德的「實踐理性之批判」最受後世的重視與討論,立基於現代自由主義理論的民主制度對於公民道德的討論都可以在二位哲學家的道德理論中發現影響。本論文以「儒學、公民、與道德教育-以孟子、康德、亞里斯多德的對比展開」為題,期能由「實踐理性的批判」與「德性論」和「心性論」尋繹符合人性、切實可行的道德理論,以提供當前民主社會之公民道德教育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本論文共分八章,簡要說明如下: 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敘逋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儒家的公民,公民的儒學:論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由新儒家的對民主的詮釋談起,闡述教育的本質意義是生長、改善、自由,並針對台灣目前道德教育的危機,闡明教育的核心在於道德教育。 第三章「孟子心性學對『人性』的哲學思考」:闡明孟子「心性論」的意涵,由人禽之辨說明孟子如何樹立人之尊嚴;再說明孟子與告子的辯論如何確立性善之說;並說明「惡」的產生與如何防治。 第四章「孟子的『性善論』中的道德教育意涵」:由孟子對義與命的看法,探討孟子心性學對道德教育的啟發。 第五章「康德的道德哲學對「道德教育」的啟發」:由康德的實踐理性談起,探討道德實踐的主體、如何實踐,以及康德的兩重世界觀對道德哲學的影響,並將其理論落實於具體生活實境,以探求其對道德教育的啟發。 第六章「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倫理學對「道德教育」的啟示」:首先界定「幸福」的意涵,進一步了解亞里斯多德對道德實踐的理論說明,詮釋其「中道」的理論與具體步驟,並將其理論落實於具體生活實境,以探求其對道德教育的啟發。 第七章「公民社會的道德與道德教育」談自由主義的民主社會需要何種公民道德教育。首先討論民主社會公民應具備的特質,接著討論公私領域的劃分與其相映的道德原則。而後討論道德共識與底線倫理的重要,最後談「世界倫理」的可能性與其對道德教育的啟發。 第八章「結論」:通過對亞里斯多德、康德、孟子三位哲學家道德哲學理論的對比,尋繹他們的學說對道德教育的啟發,其次藉著對一個社會事件的道德評價說明公私領域的不同道德要求。最後總結一個好的道德教育要如何進行。

參考文獻


方穎嫻 《先秦之仁、義、禮說》 台北市:文津 1996年初版
牟宗三 《圓善論》 台北市:台灣學生 1985年初版
杜維明 《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 台北市:聯經 1996年8月初版
林安梧 《現代儒學論衡》 台北市:業強 1987年初版
林安梧 《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 台北市:文海基金會出版:明文總經銷 1995年初版

被引用紀錄


温毓華(2012)。從孟子性善論論現代師生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311429
周宇亭(2015)。孟子道德思想研究-成德之教的兩個進路〔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6268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