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200.180
  • 學位論文

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

指導教授 : 吳文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邁向近代化是日治時期臺灣發展重要的特徵之一,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近代化經驗如何運用在殖民地臺灣,實在是非常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日治之初,總督府陸續展開鐵路、築港、道路、通信、上下水道、都市計畫等基礎工程(infrastructure),道路由傳統道路進化為近代舖設道路,汽車由少數特殊階級的所有物變成一般民眾重要的交通工具。然而,誠如眾所周知,殖民地經驗並非是殖民地近代化的先決條件,對於殖民地時期帶來的「近代化」與「發展」,有必要細究總督府政策和制度實施的過程,考量殖民地所付出的代價後,才有可能作出適切的評價。本文的探討除了可發現「近代路政制度」、「近代舖設道路」、「汽車」所代表的近代性之外,從制度引進、政策推動的過程中亦清楚呈現臺灣異於日本母國的特殊性或殖民性、臺灣人在道路事業與汽車運輸業中的積極角色、臺灣人對近代事物之容受力,以及臺灣民間社會澎湃的力量。   日治時期的道路事業是殖民統治的基礎工程,其對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面之影響漸進而日益深化。日治初期,總督府透過修築道路擴張政權至各地方,統治日趨鞏固;人力車、牛馬車等傳統交通工具和軌道、私鐵等近代交通工具也因之有明顯的發展。由傳統道路過渡到「近代舖設道路」、由傳統人力車和牛馬車進步到汽車運輸後,1920年代汽車運輸業迅速發達更帶來二次的交通革命,使得交通體系再行整合。迨至1930年代已形成國鐵、私鐵、汽車、船運、航空相互連結之島內外近代交通網絡,發揮交通設施的綜合性機能,促進地區的發展、人口的流動、資源的開發、產業的興起、物產商品化、資訊的傳遞、文化的傳播,形塑新的生活方式,對臺灣社會、經濟、文化各個層面帶來顯著的發展和變遷,邁向近代化。

關鍵字

基礎工程 殖民 道路 鐵路 汽車 日治時期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Infrastructure Colony Road Railroad Car Japanese-ruled Period

被引用紀錄


陳慧先(2017)。「原漢分治」下的人群隔離與跨界(1930-1960s)〔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0407
劉宜旻(2014)。史料與歷史文化的新展示:1930年台灣文化三百年祭史料展覽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2298
陳彥睿(2011)。日治時期臺灣文人聽覺經驗中的工具現代性〔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2584
林以珞(2010)。古廟宇新價值:日治中期張麗俊主導下豐原慈濟宮的修築意義〔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0780
蔡秀美(2006)。從水龍到消防車——日治前期臺灣消防制度之研究(1895-1921)〔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3025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