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提要 民歌是民間百姓用以抒情達意的歌曲¸詩經?堛滌磠?¸漢魏六朝的樂府¸唐五代的詞曲¸都包含了許多的民歌。歷代的人民¸把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馳騁的想像力忠實的表現出來¸創造了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小曲、地方戲曲等無數的口頭創作。這些人民不必具備正統的學術專業訓練¸也不見得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作曲、唱歌純粹出於自然情感的流露¸不因職業上的理由; 這些歌曲得到民眾的喜愛¸並被流傳了下來。 民間文學長久以來一直被知識分子摒棄於中國文學殿堂之外。雖然¸小說、戲曲經過有心人士的整理、編輯已見成績。但是¸民歌仍被視作小道¸明代首次出現了馮夢龍所輯的民歌總集。當時從事於民歌編輯者¸並不只馮夢龍一人。但是明代除了馮夢龍編有《掛枝兒》、《山歌》二書以外¸其他大規模的編纂和印行似乎還不曾有過。到了清代¸推行這些工作的風氣大盛¸就出現了《萬花小曲》、《霓裳續譜》、《白雪遺音》等民歌總集。 本論文中¸要介紹的是明清二代的民歌¸當時被稱為小曲、時曲、俗曲或時調¸以及山歌、粵歌等。筆者所以選擇明清二代的民歌為研究範圍¸乃因明清二代的民歌總集比較有系統¸而且有豐富的民歌題材。因此¸本論文乃以明清民歌為題¸而論及當時的民歌概況。 本論文分七章¸主要即明代馮夢龍編輯的《掛枝兒》和《山歌》¸以及清代的《萬花小曲》、《霓裳續譜》和《白雪遺音》等民歌總集中的民歌¸作詳盡的分析¸並蒐集相關資料以作印證。本論文的提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首先界定民歌的意義¸其次敘述從《詩經》、漢樂府、六朝吳歌西曲¸到唐、宋和元代民歌的源流¸略觀明代之前的民歌情況。 第二章為明清民歌的產生背景。透過政治、社會和歷史三方面的背景分析¸探討當時民歌之盛行原因。 第三章為明清民歌文獻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凡分五節¸第一節略看嘉靖以前的民歌流行的面目。第二節所論馮夢龍編輯民歌總集之前¸萬曆年間散錄於各種戲曲集中的民歌概況。第三節以馮夢龍所輯的民歌總集《掛枝兒》和《山歌》為主¸略述馮夢龍所輯所述的民歌總集。第四節則先看清代初期的民歌流行情況¸再整理清代的《粵風》、《粵謳》、《萬花小曲》、《霓裳續譜》和《白雪遺音》等民歌總集。第五節略觀明清二代對兒歌研究與搜集的情況。 第四章為明清民歌的形式及語言。第一節則分別就齊言、襯字、重疊三部分¸加以分析明清二代民歌總集中的民歌形式。接著在第二節中¸方言和雙關語二方面來分析明清民歌的語言特色。 第五章為明清民歌的內容及技巧。第一節內容則分別就男女情詞、生活情趣、反映風俗、諷刺社會、宗教內容等五部分加以論述¸最後再略述明清二代民歌的有關於情慾方面的表現。第二節技巧則分別就寫作上、修辭上、取材上的技巧三部分加以析述明清二代民歌技巧的特色。 第六章為明清民歌的價值。透過筆者的分析探索¸期能顯現明清民歌的價值。本章分五節; 第一節為民間文學珍品的收錄¸第二節為地方方言諺語的保留¸第三節為地方習俗資料的收載¸第四節為音樂藝術形式的發展¸第五節為對傳統文學的影響。分列探討明清二代民歌的語言、音樂、民俗等各方面的價值¸再析述對傳統文學的影響。 第七章為結論。乃本論文之論述作一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