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和、黃春明兩位作家常被並列在「鄉土文學」歸類中,二位的作品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作家竟有相同的關注,如王禎和的《玫瑰玫瑰我愛你》與黃春明的〈小寡婦〉都是以美軍來台,娼妓世界的改變為主題;黃春明的〈我愛瑪莉〉、〈蘋果的滋味〉就與王禎和《美人圖》中對崇洋媚外形色人物之描寫,也具有異曲同工妙。而處理「聖徒式」的風塵女子--白梅,塑造一個經典式妓女形象〈看海的日子〉的黃春明,就十分不同於王禎和在〈快樂的人〉中,處理含笑這位淪落中的老風塵,以及剛墮入風塵中的綠珠。兩位作家身上看到了一些重疊但又各具特色的小人物,在各自的作品中展現風情。因此,想藉由兩位作家的風塵書寫,就風格與文字技巧方面做出對應,試著分析兩者之間的異同。 第一章分析戰後臺灣文學的歷程,針對兩位作家成長時期的文學環境作出階段性變遷介紹及釐清。並論述定名為寫實小說的原因。除了分析文學環境之外,也界定「風塵」之定義,介紹戰後臺灣社會中娼妓環境的沿革。 第二章將兩位作家的成長背景、發表作品、及前人研究成果一一呈現。 第三章描述王禎和如何書寫風塵,第四章則描述黃春明的風塵書寫。分別從人物分析、書寫風格、寫作技巧,進而深入人性自覺部分,層層深入探析,呈現其藝術價值,利用這種較具系統的閱讀,透過作家書寫方式、語言文字的技巧呈現,將透過小人物的舉手投足之間,藉由風塵人物之書寫,能了解作家風格的特色。 第五章則將兩位作家在主題意識相同,或是題材類似的類型小說,作出更進一步整體性的比較異同。王禎和的小說,往往是笑著閱讀哭著結束,心中明明是難以承受的苦楚深沉卻是笑著漾淚,不得不說是「風塵殘酷」﹔但是,在黃春明的筆中,卻感受到胸口那一股懣溢滿出喉頭,但又因為猶如交響樂的壯盛樂音結束之時,讓主人翁抱以無比的悲壯浪漫,這是「低層悲愴」。然而,在這兩種的情緒起伏體驗之後,對於人性又有更純然的接觸,對這片土地的關懷與愛之情愫油然而生,更是難以割捨。 透過系統性的針對兩位作家作出分析比較,發現,雖在表面上看似相似的兩位作家,在小說呈現上卻各有千秋。小說中並未透露出生命的理論,卻在一次又一次的現實中,透過小說設計的場景,將人生的失望絕望、受苦責難,用藝術之筆包裹起來,而投注以人性關懷,使閱讀者的心靈獲得另一層次的提升與洗禮,這是小說家的自我使命。這就是「寫實小說」的魅力所在。 本論文即著眼於此,希望能將二位作家中的小說部分作出在於「風塵」此種身分上的分析,將「風塵」部分的探討依照個別作家的書寫風格以及寫作技巧,呈現之書寫藝術及人性自覺予以探究,期能藉此研究析論出寫實小說的人性關懷面究竟如何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