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的趨勢下,國中小新移民比例卻逐年提升,因此新移民的議題在台灣社會將越來越重要。其原因在於,當外籍配偶來到台灣生育子女後,將面臨子女的管教、教育等問題。且新移民在成長過程中,還必須面對家中文化差異、父母社經背景、社會歧視等問題,這將會是未來台灣少年犯罪的一個隱憂。 本文從晚婚、不婚與外籍配偶現象、少子化與新移民的挑戰、新移民與貧窮議題等文獻逐步探討,無處不看到歧視及社會控制的薄弱。從犯罪學的理論觀之,這些都使新移民身處在危機邊緣。 因此,本研究選擇大台北地區十所國中共295名學生做系統性的研究,並綜合討論之。研究發現,學校控制、同儕團體、歧視感受與低自我控制是影響新移民少年產生偏差行為的主因。換句話說,在這些變項中表現良好的少年(不管是新移民或者非新移民均是),他們偏差行為的發生率較低,反之亦然。 而是否為新移民少年,本研究發現它並非是影響偏差行為的主因。如同哈佛大學Dr. Robert Sampson的研究,他認為多元文化並不會造成犯罪。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應該對於社會上的歧視語言做出回應,因為被歧視的感受是很屈辱的,長久下來都會對個體造成傷害。台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擁有繽紛豐富的多元文化特色,我們應該善用這個資源,讓多元族群變成我們的資產,而不是讓歧視繼續,若因此產生衝突與對立,此種代價將不是一個多元化的台灣現代社會所可以承擔的。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供了一些建議給政府、學校及教師參考,希望這些建議能對他們在輔導新移民少年時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