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209.8
  • 學位論文

男同性戀者社會排斥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

指導教授 : 孫旻暐 戴伸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男同性戀者同性戀負向自我認同、社會排斥污名化壓力認知,以及社會排斥污名化壓力因應策略三者間之關係。研究工具以自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項目包括「同性戀負向自我認同量表」、「社會排斥污名化壓力認知量表」、「社會排斥污名化壓力因應策略量表」。本研究正式有效樣本共393人。 研究結果如下:透過探索式及驗證式因素分析,所有量表萃取之因素建構效度均獲得確認。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有自我被社會排斥經驗、害怕同性戀性傾向曝光、感受較多污名化壓力認知者,其同性戀負向自我認同較高;有自我或聽聞他人被社會排斥經驗、害怕同性戀性傾向曝光、同性戀負向自我認同高者,其社會排斥污名化壓力認知較高;年輕、低自我行為監控、不害怕同性戀性傾向曝光、低同性戀負向自我認同者,其所採取社會排斥污名化壓力因應策略較為正向;有自我被社會排斥經驗、害怕同性戀性傾向曝光、同性戀負向自我認同高、高社會排斥污名化壓力認知者,其所採取社會排斥污名化壓力因應策略較為負向。 最後,研究初始即提出兩研究架構圖,透過結構方程模型來比較兩研究架構圖何者適宜解釋本研究之發現。研究結果發現:研究架構圖1之結構方程模型未能成立;研究架構圖2之結構方程模型可成立。因此,本研究採用研究架構圖2之解釋:同性戀團體污名化壓力源認知對於同性戀負向自我認同有顯著影響,同性戀負向自我認同對適應同性戀身分策略有顯著影響。 本研究以Cass(1984)之同性戀自我認同理論解釋研究結果,並提出未來研究及政府施政策略上之相關建議。

關鍵字

男同性戀者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gay

參考文獻


王儷靜、劉育豪(2011)。有愛無礙--校園中的同志學生。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6,17-23。
邱珍琬 (2002)。青少年男同志認同過程與實際。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77-107。
林昱貞、楊佳羚、張明敏(2004)。性取向污名之建構、抗拒與轉化:一個同性戀議題的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50(3),91-121。
畢恆達(2003)。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37-38。
郭豐慶 (2010)。何不迎向陽光?--以同志現身經驗探討青少年同志性取向認同。諮商與輔導,295, 29-34。

被引用紀錄


黃秀萍(2014)。感化教育少女的性別認同與同性戀傾向之研究~以國內某少年輔育院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9282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