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35.196
  • 學位論文

對內外群體成員生氣與害怕臉孔的情感錯誤歸因反應

The Affect Misattribution Responses to Angry and Fearful Faces of In-group and Out-group Members

指導教授 : 高泉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國外研究對於情感錯誤歸因反應的產生機制各持觀點,究竟是情感(affect)亦或是語意(semantic)歷程主導整個情感錯誤歸因仍有爭議,本研究認為不論機制為何,至少不應該忽略群體的關係。實驗一藉由既有中國人與台灣人群體來探討群體關係是否調節情感錯誤歸因反應。實驗一發現內外群體調節情感錯誤歸因反應,當面對相同情緒臉孔促發項時,內群體與外群體成員引發不同的錯誤歸因反應,且控制組與內群體有相同的趨勢,展現同仇敵愾的現象。為排除實驗一的現象可能受限於既有特定群體而無法延伸至其他社會群體,實驗二以最小團體典範 (minimal group paradigm)與重複曝光及自我連結作業,觀察情感錯誤歸因是否受到與內群體或外群體的熟悉度所調節。實驗二結果發現,熟悉度進一步調節了情感錯誤歸因反應,面對外群體成員生氣臉孔時,高熟悉組與低熟悉組的情感錯誤歸因反應產生相反的方向。外群體高熟悉組的情感錯誤歸因反應與內群體組沒有差異,參與者看到熟悉的外群體成員生氣臉孔時,害怕反應降低。

參考文獻


張勻(2006)。《無條件選邊?探討不確定感對內隱選邊效應的影響》。國立台灣
thesis,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襲充文、黃世琤、葉娟妤(2013)。〈台灣地區華人情緒與相關心理生理資料庫─ 大學生基本情緒臉部表情資料庫〉。《中華心理學刊》,55,455-475。[Shyi, C. W., Huang, S. T., & Yeh, C. Y. (2013). Taiwan corpora of Chinese emotions and relevant psychophysiological data-a college-student database of facial expression for basic emotions.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55, 455-475.] doi: 10.6129/CJP.20121226
function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毛微文(2012):《內外團體成員的自發性特質推論》。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Mao, W.-W. (2012). Spontaneous trait inferences about in-group and out-group member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