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19.229
  • 期刊

【論文摘要】一位聾啞病人肺葉切除後之早期介入呼吸復原經驗

【論文摘要】The experience of early respiratory recovery after a lobectomy in a deaf and dumb patient

摘要


動機:癌症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又以肺癌死亡人數最多,肺癌危險因子除了吸菸外,還包含家族遺傳、油煙、粉塵與空氣污染等。台灣的肺癌患者中,約85%是非小細胞肺癌,其中8~9成是肺腺癌。本文為一位聾啞病人於肺腺癌肺葉切除術後,藉由主動觀察、紙筆溝通及直接照護經驗,患者經由急性期到後續門診治療及氣切管移除訓練過程分享。臨床評估:個案為57歲聾啞女性,因咳嗽、呼吸不適於108年7月12日門診求治,胸部X光:右中肺葉病變,組織切片為右中葉肺腺癌(Adenocarcinoma of lung, RML, T2bN0M0, stage IIA)入院於8月16日行右中葉胸腔鏡肺葉切除加縱膈腔淋巴摘除術(RML Thoracoscopic lobectomy +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dissection),麻醉插管術後入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呼吸器脫離失敗於8月22日支氣管鏡檢發現聲門損傷狹窄,行氣管切開術後得以順利脫離呼吸器,協助病患早期肺部復原運動、及門診治療追蹤。問題確立:1.肺癌術後合併症:聲門損傷狹窄,肺擴張不全。2.溝通障礙/聾啞併氣管切開術。3.焦慮/氣管移除訓練。呼吸治療措施:1.肺癌術後合併症-1-1固定傷口教導深呼吸、咳嗽。1-2使用固定式腳踏車執行下肢肌力運動訓練。1-3使用誘發性肺量計(Incentive Spirometry)使吸氣維持2-3秒。2.溝通障礙/聾啞併氣管切開術-2-1筆談溝通使指令正確執行。2-2親自示範,確認教導技術之正確性2-3痰液排除、強化呼吸道清潔能力。3.焦慮/氣管移除訓練-3-1於門診更換為無氣囊氣切。3-2拔管試驗(Try corking)。結果評值:病患經由術後急性期入住加護病房,行氣切手術後第4天順利脫離呼吸器、早期下床活動、自行步行到治療室進行固定式腳踏車訓練,恢復期2個月後門診移除氣切管,使獲得連續性的呼吸照護。結論與討論:外科手術是治療早期肺癌最佳方法,患者因手術插管導致喉頭水腫、術後肺功能減退、肺擴張不全,利用衛教單張及紙筆交談雙向溝通,由急性期肺部訓練、教導減輕術後呼吸不適及增加身體活動力,恢復期的給予支持鼓勵,提供病患及家屬了解治療目標,引導表達內心的感受與想法。經由呼吸照護過程,不僅解決病患的急性問題使呼吸道通暢,協助患者適應疾病、降低焦慮感,達到持續且完整的呼吸照護,進而提升個案返家後之自我照顧能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