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稱西域,其早住民族乃是高加索種(即習稱之白種人或印歐語系民族,自西漢武帝伐匈奴奪得河西四郡威服西域後,開始屯田戍邊,自是始有蒙古利亞種(即習稱之黃種人)之漢人進西域,稍早西域三十六國受匈奴之威脅,向之納貢稱臣,而匈奴以僮僕都尉監臨西域,不免有血胤之混融,漢雖屯田戍邊、匈奴與西域雖有血胤之混融,但西域仍以白種人為主,此乃不爭之實,但自六世紀突厥興起後,建立東、西突厥兩大汗國,西突厥汗國擁有古狹義之西域(天山南北)及廣義之西域(今中亞兩河之間地域),黃種人始大量進入西域;大唐帝國雖先後威服東、西突厥兩大汗國,但漢人並未大量進駐西域。清乾隆剿滅準噶爾後,派駐將軍、大臣、都統…等駐紮西域,正式納入版圖,號稱新疆,但並未從內地大量移民新疆,清中葉以至民國時期,政治紊亂邊政不修,而俄羅斯帝國正向東侵城掠地,中亞兩河之間各突厥語系汗國為俄羅斯所占領,俄國更向我新疆西部掠奪大片土地,意欲鯨吞新疆,民國時期中央無力,新疆落入軍閥控制,而西方帝國主義者,則製造「雙泛主義」意圖使新疆脫離中國,中共建政後,在新疆成立「生產建設兵團」,傳承歷史屯田戍邊措施,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寓防衛邊疆於生產建設,有其歷史傳承,現實需要以及防微杜漸之三層意義,前此筆者曾撰有《從屯田戍邊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文,刊載《中國邊政》第176期(2008年12月出刊),但言有未盡,特再作此文用紓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