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85.33
  • 期刊

語體意義與民族問題:論王育德的傳統書房教育經驗

摘要


戰後第一代生於日治時代,活躍於戰後,在戰後活躍的知識份子當中,有幾位被父輩要求接受傳統漢文教育,如本文所探討的研究對象:王育德即為一例。回顧王育德在日治時代,同時歷經傳統書房教育和日本正規教育的他。教育背景的問題,帶著繁複政治角力的關係。日治時代的正規教育中,亦傳授漢文。因此,筆者以其傳統書房教育經驗以及父執輩遺留下的清國性價值觀,作為切入點,回頭過來關照王育德早期的軌跡,討論傳統書房教育帶給其怎樣的影響?而其漢文創作(七絕四首)又表露怎樣的心境,以此討論漢文書寫,如何放置在王育德的創作軌跡及認同轉變中給予定位。

參考文獻


黃美娥()。
陳培豐、王興安譯、鳳氣至純平譯(2006)。「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
王順隆(1999)。日治時代台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台灣風物。49(4),107-127。
黃美娥(2004)。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出版社。
黃錦樹(1998)。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出版社。

延伸閱讀